李亭亭
摘要:政治社會化推進與公民社會發展在方法和功能等方面具有相似之處。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政治社會化推進和公民社會發展有著特殊的內在關系,推進政治社會化有利于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公民社會的發展有利于提升政治社會化推進的效果,二者若能合理地相互作用,將不僅能解決現階段各自發展存在的不足,而且還能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我國的政治發展,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政治社會化;公民社會;政治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D08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6006705
政治社會化是一個政治共同體內部傳播政治文化的過程,是人們通過社會化途徑形成一定的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能力的過程,是社會化在政治領域中的要求與體現。公民社會是一個相對獨立和自治于國家和政府,以自由、平等的契約關系規則來調節內部和外部關系,以合法組織為基本構成單位的組織系統,其發展是包括公民意識的養成、公民理性的增強、有序的政治參與和主動的政治認同等在內的一項龐大社會工程。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政治社會化推進和公民社會發展有著特殊的內在聯系,探究兩者的辯證關系,對于推進我國政治發展、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
一、政治社會化和公民社會的內涵及實現途徑
(一)政治社會化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
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政治社會化觀念的雛形;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為維護城邦制度和奴隸主階級的統治,要特別關注和實施公民教育。政治社會化的概念主要來自西方當代政治學,其研究開始于20世紀初,發源地是美國。1958 年,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發表的論文《政治社會化研究中的若干問題》,首先對政治社會化問題作了專門研究;次年,赫伯特·海曼(Herbert Hyman)出版了《政治社會化:政治行為的心理研究》一書,正式提出了“政治社會化”的概念,并從政治心理的角度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此后,政治社會化逐漸形成理論體系,并發展為現代政治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綜合來看,政治社會化是指一個政治共同體內部傳播政治文化的過程,是人們通過社會化途徑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行為與能力的過程[1]。因此,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是包括兩個方面的活動:一方面是社會傳播政治文化的活動,一定政治體系對人們進行政治影響,將一定的政治文化傳授給社會大眾;另一方面是個體的政治學習認知的活動,社會個體接受一定政治文化并形成自己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行為模式。
政治社會化的路徑主要有兩個主要方向,一是“政治文化的社會化”,二是“政治人的形成和發展”。“政治文化的社會化”主要基于自上而下的教化途徑,由各種負有教育責任的組織、機構(如家庭、學校、社會團體、大眾傳媒、政治組織等),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輸政治文化、政治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程度上就是執行著政治文化的社會化這一功能;因此,政治文化的社會化也是大多數人所認知和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政治社會化。任何一個政治體系都會有這種政治社會化的功能,政治文化的社會化對維持政治秩序和傳承政治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要維護其穩定的政治統治并為自己的政治秩序進行合法化的論證,勢必會利用各種傳播途徑或教育工具,將該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文化有意識、有目的地傳播給社會成員;使社會成員接受符合本階級利益要求和價值目標的政治文化,產生對政治體系的忠誠和認同,潛移默化地形成適合政治體系要求的、能擔任一定政治角色的政治個體,以維系和優化其政治體系。
而“政治人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基于自下而上的學習和參與途徑,是個人逐步接受被現存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實行的政治信念和規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的過程[1]。這是一種融入辯證思想的現代意義上的政治社會化方向,把政治社會化作為一個動態的體系,通過政治人的形成和發展來體現政治社會化的最終效果。其核心思想是強調“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既是社會關系的客體,同時又是社會關系的主體;在政治社會化中,人不僅是被動接受者,而且還是具有自主能動性的人,是具有一定政治價值判斷和各項政治素養的政治公民,既能接受政治的教化又不斷改造影響政治。從過程上說,“政治人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成員學習傳承并創新政治文化的過程;是公民吸收政治知識,建構政治價值,訓練政治技巧,形成政治態度及養成政治行為模式的過程;是政治人內化政治文化并將內化形成的政治信念外化為現實的行為實踐,最后又積極參與政治的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二)公民社會的內涵及發展路徑
“公民社會”一詞譯自英語“civil society”,源于拉丁文“civilis socitas”,于20世紀90年代初從西方引入我國。學術界從不同的維度對這一概念進行理解和闡釋,鄧正來、張騏等主張把社會劃分為政治社會和公民社會,認為公民社會是排除政治社會的廣大非政治領域;而何增科、俞可平等按照公共領域、私人領域和介于二者之間的第三領域來劃分,認為“公民社會是國家和家庭之間的一個中介性的社團領域,這一領域由同國家相分離的組織所占據,這些組織在同國家的關系上享有自主權并由社會成員自愿結合而成,以保護或增進他們的利益或價值。”[2]總體上看,公民社會既是一種特定的社會領域,也可指在這一特定社會領域中活動的主體。其主要特征是相對獨立和自治于國家和政府,以自由、平等的契約關系規則來調節內部和外部關系,是一個以合法組織為基本構成單位的組織系統。另外,公民社會還有許多不同的提法,如市民社會、民間社會、非政府組織(ONG)、第三部門(third sector)等,但這些稱謂都沒有很好地概括公民社會的概念。
公民社會的發展路徑,可以從國家層面、制度和機制層面、文化價值層面、社會層面四個維度來分析。一是從國家層面來說,國家要正視公民社會產生和發展的現實,尊重公民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積極面對公民社會的產生和發展,給予公民社會恰當的政治和法律承認,將其容納進政治體制和法律規范之中,同時要創新政治環境以適應公民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對國家職能、政府機構、政治制度、政治文化進行適當調整,減少對公民社會的干預,為公民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二是從制度和體制層面來說,要在政治制度和政治組織上保障公民的各項權利的實現。設計、創新使公民最終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發展社會參與的各種政治組織,完善社會參與機制、社會制約機制、社會議政機制,為公民的利益表達提供多樣的形式與渠道;此外,還要逐步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的廣泛性、普遍性和直接性,給予公民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推進人民當家作主,使政治生活和公民現實社會生活更緊密地聯系。三是從文化價值層面來說,公民社會的主要價值包括自由平等、多元開放、公開性、參與性和民主法治原則等。因此,要重視公民社會價值理念和文化體系的培育,引導公民的權利意識、責任意識、民主意識的養成,吸收傳統文化和外來價值的精髓,形成包涵公平、理性、責任、寬容異己等精神的社會文化氛圍。四是從社會層面來說,要按照自由與平等的契約關系規范公民社會的各種關系,要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和公民參與方面的核心作用,使其既成為社會意見表達和意見綜合的積極參與者,社會管理和社會監督的主體,社會提升公共服務的平臺,同時充當政府決策系統與實施系統的得力助手,承接政府轉型的載體;公民是構成公民社會的主體,發展公民社會必須培育合格的社會公民,特別要注意培育健康負責的中產階級。
二、我國政治社會化推進與公民社會發展的關系分析
(一)兩者具有相同之處
一是針對的主體相同。政治社會化的本質要求,就是塑造與一定社會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政治人”,無論是政治文化的社會化還是公民的政治社會化,都是以普通公民為主體。而公民以及由公民自愿結合而成的社會組織是公民社會的主體,也是公民社會發展所關注的主體對象和促進公民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綜上,政治社會化和公民社會發展所針對的主體都是社會人,而二者最終目標的實現和效果,也是依靠社會人來完成和檢驗。
二是方法和途徑相仿。政治社會化的推進主要是傳播政治文化、培育政治意識、培養理性政治人的過程;而發展公民社會需要傳播公民文化、培育公民意識、培養合格公民。可見,二者主要是先從文化的傳播到意識的培育再到人的培養,具有相近的方法和途徑。
三是功能和作用相近。政治社會化的主要作用包括:賦予個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適應、參與乃至改造社會政治生活。公民社會的發展在于增強公民的自主性、參與性,提高社會的組織化程度,推動社會多元共治。二者在提升成員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各自體系建設和發展、傳播文化價值、強化成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維護穩定和秩序等方面具備相近的功能和作用。
(二)兩者具有相互促進作用
一是政治社會化的推進為公民社會發展提供穩定、寬松的政治環境。政治社會化有利于培育現代公民社會所需的合格公民主體,政治文化的社會化在傳遞政治文化,給每一個公民灌輸政治體系中的主流價值的同時,也在傳播公民社會的文化和理念,有利于公民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和公民思想意識的提高。同時,公民通過積極的政治參與、政治實踐和利益表達,逐步擺脫傳統臣民觀念、依附性政治文化的束縛,喚醒民主意識、權利意識,真正實現公民的身份,從而為我國公民社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政治文化土壤。公民經過政治文化和政治參與的熏陶和體認,會主動調整自己的政治認知和政治行為,從而實現一種理想的政治社會化效果。這樣的公民才是現代公民社會所需的合格公民主體,才能保證國家和社會朝著合理、健康、有序的方向前進,才可推動政治現代化進程和公民社會的發展。
政治社會化通過政治教化和“政治人的形成和發展”,把社會成員培養為一名擁有清醒政治頭腦的公民,理智地決定自己的政治選擇,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集體無意識的社會政治暴動和無序參與導致的社會不穩定,有利于破解合法性危機和維護政治秩序深刻持久的穩定。政治社會化的推進,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參與度,公民的政治選擇空間也逐步擴大,間接帶動了公民經濟與政治自主性的提高,促進了相對獨立于政治國家與市場的社會領域的形成,為公民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更為寬松的政治、社會環境。公民的政治參與和實踐是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推進政治社會化,是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途徑,能保障公民政治參與的權利、提升公民政治參與的質量、拓展公民政治參與的空間、增強公民政治參與的效果,從而促進公民社會的健康成長。
二是公民社會的發展是推進我國政治社會化的重要社會基礎和載體。公民社會是現代政治文化的孕育搖籃,公民社會的發展有利于政治文化的傳播和創新,推動政治社會化的實現。首先,公民社會的文化價值是政治文化內容的重要來源。公共精神可以理解為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對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范的主觀認可[3]。公民社會中合理的個體主義、和諧的多元主義以及有度的功利主義等價值體系和道德意識的形成,為公民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坐標;而公民社會的市場原則、自由精神與政治實踐的結合,形成了以民主、法治為核心的現代公民意識和公民文化,直接構成了現代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對現代政治文化的價值趨向產生深遠影響。其次,公民社會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公民的自主意識、權利意識與協商能力以及公民政治、社會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可以增進政治社會化推進所必需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資本。再次,公民社會的發展有利于強化公民的責任意識與義務觀念,同時也加深了公民對政治責任與義務的理解,增強政治文化的凝聚力與政治制度的認同度,提升政治社會化的效果。
公民社會的發展為政治社會化提供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參與秩序。一方面,成熟的公民社會是推進政治社會化、提升政治社會化效果的沃土;公民社會的良性發展,會使我國社會成為健康理性、穩定有序的社會,從而為政治社會化營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公民的政治參與是政治社會化的需要,而公民社會的發展能持續地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為政治社會化提供穩定參與秩序。
(三)兩者之間相互制約
一是政治社會化的推進有賴于公民社會的發展、公民意識的提高。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在最廣泛的社會基礎上,使更多的社會成員參與對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管理,發揮全體社會成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公民社會作為推進政治社會化的重要載體,只有它的不斷發育、成長,才能克服我國當前政治社會化過程存在的自上而下的教化趨勢,通過社會組織的廣泛教化和公民自下而上的學習、參與,創新政治社會化的方法和手段,不斷提高政治社會化的水平和效果。
二是公民社會的發展需要政治社會化功能和途徑的不斷完善和擴大。公民社會是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實踐舞臺,政治社會化的順利推進,依賴于現代公民的培育和社會組織的廣泛發展,需要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大眾傳媒等中介主體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輸政治文化、政治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而公民社會的蓬勃發展,正有利于構建和完善這些中介主體,在國家和社會、政府與公民等關系之間搭建起一個雙方能聯系互動、溝通協商、調節矛盾的公共區域,并在政治文化的傳播和政治人的培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現階段我國政治社會化推進與公民社會發展的現狀和建議
(一)我國政治社會化推進與公民社會發展的現狀
當前,政治社會化推進與公民社會發展是我國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通過推動政治現代化進程和公民社會的發展,保證了國家和社會朝著合理、健康、有序的方向前進,
一是政治社會化有效帶動了我國政治發展的現代化轉型,成為推動我國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通過推進政治社會化,使社會成員形成和具備被現有政治體系所接受和認可的態度及信念,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途徑,使公民積極介入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有效協調利益矛盾,構建起適合時代發展和國家需求的核心政治價值理念。同時,我國公民社會的發展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這一課題倒逼著我國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發展要不斷地改革和調適,從而推動我國政治現代化不斷前進。其次,隨著市場經濟和政治民主的逐步推進,為進一步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奠定了更好的社會基礎。
二是我國公民社會開始緩慢成長、發育,現代公民意識逐步建立。在公民社會條件下,無產階級獲得文化領導權的方式是“陣地戰”,一種對資產階級政權的意識形態作長期文化上的滲透、進攻、瓦解的方式[4]。改革開放后,在社會生活方面,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自主資源和居民自由活動空間積聚膨脹;社會的獨立自主性、與政治國家分離的傾向日趨明顯;社會組織不斷興起,公共領域不斷拓展。在法律規范方面,法治逐步完善并日益成為社會運行的主要治理機制。在公民主體方面,新的社會群體和階層出現,公民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民主觀念等價值體系逐步建立,思想文化日益多元。這些都為我國公民社會的產生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在經濟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市場調節機制日益健全,民營經濟迅速發展;而國家則逐漸退出了微觀經濟領域,主要從宏觀上引導經濟的運行。由于公民社會的基礎是市場經濟,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的衍生物;因此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公民的自主意識、參與精神不斷增強,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現代性特征不斷擴展。
三是政治社會化推進與公民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在于執政黨的積極支持、正確引導。中國的現代化過程是一個不斷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實施政治社會化的主導力量。在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就非常注重政治社會化的實效性,能不斷根據新形勢和新任務,及時調整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方向,相當出色地完成了政治社會化的工作,也為自身贏得了廣泛的政治認同和極高的政治權威。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積極面對公民社會產生和發展,尊重公民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價值理念;并采取積極措施引導公民社會健康成長,為公民社會的正常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當前面對社會轉型、改革深入、價值多元等復雜局面,黨和政府對政治社會化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要求,開始關注政治社會化中“政治人的形成和發展”的主題;這一方面需要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制度保障。而擴大公民參與和政治社會化制度建設有一個共同的支撐點,就是要始終堅持和不斷改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當代中國,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才能扎實推進政治社會化的進程,才能建構起完整的政治社會化體系,并真正實現其健康有序、持續發展的整體功能。
(二)推動我國政治社會化與公民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轉型期,價值觀念更趨多元,群眾的利益訴求從相對單純的物質需求和生存需求逐步向精神需求和民主權利需求拓展,尤其是網絡媒體普及,信息傳播的高速發展,使得政治社會化與公民社會發展的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復雜程度前所未有。同時,加之政府職能轉變滯后,職能定位不夠準確、界限模糊,越位、缺位、失位的現象頻發,直接影響到政治社會化和公民社會發展。
影響我國政治社會化推進與公民社會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合力不夠的問題。首先是認識不夠統一,各類群體對政治社會化和公民社會發展的認識還不夠到位,觀念上也似有偏差,甚至于質疑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缺乏對大眾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約束力。二是人才缺乏的問題。政治社會化和公民社會發展方面的人才趨同化現象比較嚴重,存在學術性、行業性強,政治性不足的現象,缺乏旗幟性人物、高層次人才。同時,已有人才的優勢還沒有完全體現和發揮出來。三是氛圍不濃的問題。社團成員素質參差不齊,人生觀、價值觀差異很大,參政意識和社會意識不盡相同,常常產生分歧、缺少活力,政治社會化推進和公民社會發展也因此面臨一些障礙。
有鑒于此,建議從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把握好國家治理的“中國特色”。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各類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重視培育行業協會、企業工會和民間慈善組織,建立多元化的治理主體參與機制和渠道,合力推進政治社會化和公民社會發展。“通過對意見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行協調,緩和意見主體間的矛盾和沖突,以形成有機的社會利益共同體” [5]。二是注重培養相關力量。完善工作機制,搭建更多平臺,加快培養后備人才,為有關人員更好發揮作用創造條件,使其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積極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不斷提高政治社會化和公民社會發展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三是運用統一戰線方法推動有效治理。“一個正在現代化的制度還必須具有將現代化造就的社會勢力吸引進該體制中來的能力”[6]。通過求同,以共同的目標來引導人、激勵人,增強社會凝聚力;通過存異,尊重各類治理主體的差異,尊重法律賦予他們的平等協商的地位、公平參與競爭的地位,調動他們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政府與社會有整體目標、取得廣泛共識、相互信任的目標。要堅持求同存異、體諒包容、照顧同盟者利益等基本原則,使參與國家治理的多元主體在合作基礎上實現共贏,在實現共贏中加強合作,按照共同利益的行為準則行事,走向多方共贏的合作目標。
綜上所述,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二者若能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相互作用、共同發展,通過推進政治社會化來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通過公民社會的發展來提升政治社會化推進的效果;那將不僅能解決現階段各自存在的不足,而且還能形成合力,共同維護我國政治的穩定,協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我國政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峰.美國政治社會化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6-77.
[2]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64.
[3]潘強恩.論公共精神[N].光明日報,2003-11-05(3).
[4]潘西華.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90.
[5]林尚立.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政協[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308.
[6]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