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明
“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學過程設計要注意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規律、特點等,這樣有利于學生透過現象了解本質;二是注意讓學生掌握獲取相關知識、培養相關技能的過程與方法,即通過關注學習的過程、方式、手段、途徑等來掌握學習策略,從而達到“會學”的目的。從具體操作來講,化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即化學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化學基本技能的練習過程、化學問題的解決方法與過程、化學思維的形成過程等方面。
那么上述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呢?筆者結合人教版第十單元 課題2《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第一課時的教學案例進行闡述。
一、化學基本技能的練習過程
基本化學技能其實就是化學實驗技能、化學用語的書寫技能、化學計算技能等。本節課的基本化學技能之一是設計實驗驗證酸和堿能發生反應,并能熟練掌握試劑的傾倒、膠頭滴管和玻璃棒的使用、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等。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實驗評價、動手實驗、現象描述等環節,發揮了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功能,發揮了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另一基本技能就是能正確書寫酸和堿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在教學中通過展示微觀動畫,讓學生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而另一種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結合的物質屬于鹽,在理解了中和反應的實質的基礎上,學生書寫酸堿反應的化學方應程式自然水到渠成。
二、化學問題的解決方法與過程
新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加強化學學科與生產生活的聯系,通過學習能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的教學就是通過中和反應原理的學習讓學生去解決生活、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設計中我引入了多個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中和反應的實際用途。在課堂教學中中本人設計下列片段。
教師:中和反應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習了中和反應的有關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不少實際問題。
投影:情境一:展示圖片 郊區的一塊玉米地,由于受到酸雨的影響,導致土壤變成了酸性,使原來一直收成很好的玉米產量急劇下降。同學們有什么辦法來幫助農民朋友提高玉米的產量呢?請大家一起來討論、想辦法解決。
投影:情境二:展示圖片 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不能任意排放。那么,怎樣才能除去這些污水中的硫酸呢?請你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
投影:情境三:展示圖片 胃舒平是人們熟悉的一種用來治療因胃酸(含鹽酸)過多而引起不適的藥。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鋁[Al(OH)3],請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胃舒平可用來治療胃酸過多的原因。
學生:通過以上的熱烈討論,知道中和反應在農業、工業、醫療等行業的應用。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圖片,讓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引發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治理環境污染,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使學生在面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挑戰時,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學的決策,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成功感。
三、化學思維的形成過程
從某種意義上說,思維其實就是一種程序性知識。換句話說,教會學生思維,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掌握一種“程序性知識”。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要求學生能把物質及其變化規律,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得出化學概念和化學原理;應用從一般到特殊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來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應用有關化學原理來判斷、推理得出物質具有何種特征,發生何種變化。在本節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呢?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片段:
教師:其它的酸和堿也能發生類似的化學反應。請同學們寫出下列化學反應的方程式。
Ca(OH)2 + HCl ——
NaOH + H2SO4 ——
教師:以上化學反應方程式有什么共同點?請討論。
(投影)(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歸納出鹽的概念、中和反應的概念)
教師:我們把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這類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根據NaOH + HCl ?襒 NaCl+H2O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知道其它的酸和堿也能發生類似的化學反應,通過類比的科學方法書寫出Ca(OH)2 + HCl——和NaOH + H2SO4 ——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學生找酸和堿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有什么共同點?”的教學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歸納的方法歸納出鹽的概念、中和反應的概念。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對學生進行了分析、比較思維的訓練和抽象、概括思維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實施“過程與方法”目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重視過程與方法,就是重視學生在探索知識時的經歷、思考以及獲得新知識時的感悟與體驗,重視學生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思維品質的鍛煉與提升。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深入挖掘和領會“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內涵,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真實”地經歷過程,實實在在地參與過程,使學習過程更有收獲,所學知識更有意義。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