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珍
項目學習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一種革新傳統教學的新理念,這種模式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性問題進行探究,其流程或曰實施步驟分為選定項目、制定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動評價等六個步驟。項目學習是一種跨學科的,基于真實的社會和問題環境的,學生主動參與的綜合性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作文寫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真實活動激發寫作熱情
蔡元培認為:“我們教書,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味。”夏丏尊也強調:“學問要學生自求,人要學生自做。”可以看出,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對作文教學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注重活動過程,寫作有感而發。在項目學習真實的項目活動中學生閱讀文本、主動建構其意義的過程,即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不是盲目接受教材、教參中的答案和觀點,而是努力建構自己對文本的深層理解,培養個性化閱讀能力及批判精神,同時也能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以及與他人合作的學習過程。在項目學習中,學生既是教材內容的學習者,又是教學內容的現實生成者。而且學生只有成為教學內容的生成主體才能真正成為學習主體,而寫作的過程也是促發學生建構意義的過程。
尊重個性,導引寫作。學生作為不斷感知的人,大腦中儲存有無限豐富的信息、記憶、感受,這些都是寫作的重要材料和內容。在項目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主觀思考,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如果學生出現了問題,教師的任務不是圍追堵截,而是因勢利導,適時適度地點撥啟發,使學生的疑難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觀能動”作用。
二、思維導圖建結構
利用思維導圖工具,圍繞某個話題,迅速聯想與之相關的詞或物象,并將所有想到的事物和詞語進行空間或邏輯關系上的羅列,這是一種直觀發散的思維方法。聯想時,在紙的中心位置寫上關鍵詞。主干作為分支從中心詞向四周發散,分支由相關線條上的關鍵詞構成,每條主干代表與中心詞相關的一個方面,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點結構;可以用色彩、圖畫、代碼加以修飾,以增強趣味性。每條主干又可以繁衍出無數小的分支,每個分支上再生出一個個新的枝條或樹葉,代表新的細節和想法。這樣不斷聯想下去,就會形成一棵枝葉繁茂的“信息樹”,樹上的每個枝條和樹葉都是一個個想法和細節——它們構成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思維導圖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大資料的累積量外,更將數據依據彼此間的關聯性進行分層分類管理,使資料的儲存、管理和應用因為更系統化而增加大腦運作的效率。同時,它善用左右腦的功能,藉由顏色、圖像、符號的使用,可以協助我們記憶、增進我們的創造力。這恰恰能夠滿足學生克服語文閱讀中存在的材料多、知識點繁雜等困難的需求,幫助學生構建一篇篇文章知識點的聯系。筆者所進行的項目式學習下的閱讀教學模式,是以教材為依據,確定一個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在學習課文環節,不再是一篇一篇地精講,而是將一組課文用問題驅動的方式來群學。在很短的時間里,我們會要求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理清文章的脈絡,這種閱讀模式直接影響著作文教學策略。
三、激發主體體驗情感
寫作生成的過程既是寫作主體對外在現實的審美把握,同時也是主體心靈的審美創造,是一種特殊而又復雜的審美心理活動過程,其內涵可以包括主體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覺、知覺、思維、注意、記憶、直覺、想象等。
情境是指支持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環境,這種情境既可以是物質實體的學習環境,也可以是借助信息技術條件所形成的虛擬環境。情境促進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基于項目的學習和其他學習模式相比,能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更具真實性的學習經歷。具體操作方法:學生不直接著手寫作,先在情境中體驗或表演,體驗心境并在此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意念。例如在三年級的項目學習《徜徉在中國神話的殿堂里》,為了激發孩子們最終能編寫神話,可在學文的過程中創設多種情境讓孩子們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編劇。
在創設的情境中,學生不但體驗了情感,還不知不覺地編寫了劇本。這樣的寫作不留一點痕跡,學生沒有絲毫的寫作煩惱。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