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雅
一天,班上一位女同學宋婷來辦公室遞給我一篇課外習作。我擱下手中的工作,看到她這篇題為《我眼中的幸福》的文章。我在班上朗讀并評講了這篇文章,學生們嘖嘖稱贊。
課后,我發現學生們在互相討論,彼此啟發。一個問:“那天下雨,你除了看到人們在風雨中遭受的痛苦之外,有沒有看到另外一些現象?”另一個回答說沒有,有的又說有但卻不知道怎么才能和幸福聯系上。又有人說:“難道在雨中就只有一種幸福?”“是啊,設想一下,有個同學或鄰居、同鄉,甚至陌生人,他有病,沒傘,你用雨傘送他上醫院,被幫助的和助人的都會有幸福的感受吧。”“是不是駕著小車雨中飛馳而過一定會比走路的人幸福?”我大力肯定學生的思考,指出他們的議論表現了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多向思維的特點,都是發散思維的表現。
討論還伸延到家庭,一個男生說家長告訴他:“你要學習換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像大詩人蘇軾《題西林壁》中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位男生告訴我,昨天雨天,他看到了許多平時忽略了的現象,不僅看到了人們下雨走路的姿勢不一樣,也看到了動物們在下雨天都很少見,也看到了大人送小孩的上學的情景,也感到了自己原來是比較討厭下雨的,等等。有的同學說在雨中想起學校又在加強感恩方面的教育。回憶起讀五年級的時候讓父母雨中送過一回上學,激動地說:“對啊。我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這樣的幸福了。我還沒有回報父母呢!”
宋婷積極參與了課后討論,第三天,她就把新的一篇關于幸福的文章給我了。這一次,內容明顯比先前豐富多了。只是在某些語言的表達還不夠恰當,最后我又當面給她改了一下,最終作文定名為《幸福原來如此簡單》:
清晨,走下樓梯去上學。走出樓門才發現下起了雨,不得不上樓去拿雨傘,于是滿肚子不高興,邊上樓邊想:今天的大課間活動肯定泡湯了,中午回家的時候鞋子肯定又濕了……
走出院門,一路上的幾個情景卻使我的心情漸漸舒暢起來——
突然聽見一陣哭聲,循聲望去,一個背著大書包的小男孩滑倒了。對面馬路一位正在掃地的清潔工阿姨,扔下掃把跑過來扶起小男孩,又蹲下身子幫他擦掉衣服上的泥水,重新為他撐好傘,一邊叮囑著,一邊送他走過馬路……
看到這一幕,我微微一笑,原來雨中更能見真情!
在上坡路上,一位三十多歲的媽媽不得不跳下自行車,艱難地推著坐在自行車后座上的女兒前行。雨披的帽檐下,雨滴順著這位年輕媽媽的發梢一滴一滴地滑落,而她卻穩穩地推著自行車。多么熟悉的情景!從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我的媽媽開摩托車接送了我六年。風雨中,媽媽的發梢上,水滴也是這么一滴一滴地滑落的。看著自行車后座上那個被雨衣裹得嚴嚴實實的小女孩,我笑了……
這原本惱人的雨幕竟讓我感受到了擁有母愛的幸福。
路上,一位五十多歲的農民吩咐他對面的兒子:“今兒趕緊給家里打個電話,看咱們老家下雨沒有,春雨貴如油,多下幾場這樣的雨,省多少澆地的錢啊!”是呀,好久沒有下雨了,風調雨順才會有豐年,我有什么理由討厭這場雨呢?我應該和農民伯伯一樣高興,一起快樂!
到學校后我沒有半點煩躁。
雖然大課間活動不能進行,卻可以與同學們說說笑笑;雖然中午回家鞋子濕了,卻可以換上干爽的鞋子。下雨,讓我體會到幸福和快樂。換一種思維方式,幸福原來如此簡單。
同學們一致認為新作文不失為一篇佳作。經過大家的討論,師生一致認為:新作文由于作者拓寬了思維方式,不局限于下雨對自己出行的影響,而是將校園生活拓展開來,進駐到民間生活,又能夠突破校園生活的狹窄思維的局限,并通過巧妙的組織鏡頭,將生動情景拉到讀者眼前,不經意間就把事物的多樣復雜性突顯出來,也能激發讀者的直覺思維。這種對事物多角度比照、映襯、反思的做法,令文章顯得比較清新。
課后,我不禁想起一千多年前,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云:“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這里的圓照,就是說要圍繞事物轉著圈地觀察,也就是要多角度觀察,而不要只站在一個地方看問題。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