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洪萍
語文,因它的文字鮮活而美,因它的生活化而美,因它的創造性而美。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美的課堂,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朗讀中放飛情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地,不同形式地讀,在讀中融真情,在品讀中悟人生。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過朗讀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具體地說,就是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達到了陶冶學生性情的目的。
在《開國大典》一課,我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朗讀“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發自內心地表達出全國人民在國家成立時的興奮與激動。同時教師要重視范讀,范讀飽含著濃縮了的個人體會和獨特感受,它可以把課文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修辭手段、感人的描寫抒情、優美的韻律節奏充分表現出來,給學生以具體的啟迪,這不但輔助了講解,而且對學生起到了審美教育的作用。
二、情境中感受情感
美,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教材的美感大多是以形象為載體而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不少寫人寫事寫場面的文章,全部都離不開人物的形象。而一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離不開讀者對事件的贊同與對場面的認同,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讀者的判斷。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心靈美才是人形態中本質的東西。”因此,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來更好地體會形象美。在教學《開國大典》時,我擔心孩子們難以理解新中國人民對領袖的熱愛,我簡單介紹一下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幾張圖片,一段精美的文字,一個受人尊敬的領袖出現在大家面前,于是,放《開國大典》視頻的時候,孩子們竟然全部都情不自禁地跟著屏幕唱起國歌來。愛國的情感就在這樣的情境中形成了。
三、音樂中體驗情感
體驗情感是學習語言、感受語言的內在動力,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主觀因素,更是滲透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而音樂則是體驗情感的有效催化劑。適當的音樂能激發人們心中對文本的感悟,對思想感情的深層體會,所以,給文本配樂朗讀是一種很好的激發情感的手段,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教學快結束的時候,我設計了引讀總結環節,在豪邁的音樂聲中,我將幾個重點段落加以總結引導,孩子們的朗讀越來越有感情,感動在整個教室蔓延。
四、在想象中放飛情感
審美教育不僅要求我們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同時還要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學習《開國大典》一課時,我提醒孩子們想象“這聲音,傳到全國各地,傳到大江南北”還可以傳到哪里?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們豐富的想象,他們有的說“傳到了劉胡蘭的故鄉,人們歡笑舞蹈”;有的說“傳到了工廠,工人們鼓掌歡呼”;有的說“傳到了農村,耕田的人們放下勞動工具奔走相告“……孩子們結合自己積累到的閱讀知識與影視知識去想象與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審美教育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審美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和豐富,這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陶冶感情為目的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我們語文教師如果能用心去發現和調動教材中豐富的美的潛因,用美的形象去啟迪學生,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學生,并用美的語言貫穿教學過程,在訓練語言文字基礎認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審美情感的培養上,會讓學生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中體驗美的生活,培養審美能力,塑造美的心靈。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具體內容,切實做到在朗讀中放飛情感,在想象中體驗真情,在思索中感悟,描繪中寄情,那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就不會是“紙上談兵”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