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省
摘 要:“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推進“十三五”發展,應該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方位、內涵理念和重要內容,進而結合本身工作實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關鍵詞:“十三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F1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6-0001-02
一、“十三五”發展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方位
歷史方位,就是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處的位置。張衡在《東京賦》中有句話說:“辨方位而正則。”面向“十三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進入新常態。從發展戰略進程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從發展水平提升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推進發展的重要階段。
從基本的方面說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依據已經形成共識,在基本共識基礎上需要面向新常態深化認識,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方位的角度深入分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適應全球經濟新調整的現實要求,是突破我國資源短缺瓶頸制約的現實要求,是緩解我國生態環境惡化壓力的現實要求,是繼續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現實要求,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實要求。
“十三五”時期具有特殊的歷史方位,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推進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實現“中國夢”道路上的關鍵階段,也是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和結構性改革的歷史關口。因此,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二、“十三五”發展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與理念
(一)從歷史邏輯認識經濟發展的科學內涵
很長時間經濟發展被等同于經濟增長,有的學者明確提出:“經濟發展問題實質上就是通過增加人均產出來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使每一個人都能消費得更多。”“經濟發展反映出產品和勞務流量的增加”,“發展幾乎總是被視為一種經濟現象,即迅速取得的總量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貧困、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都是第二位重要的。” 經濟增長是經濟活動中實際產出的增長,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國或一定區域實際產出的增長,包括生產部門的實物增長和服務部門的勞務增長兩大部分。經濟增長有國民生產總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和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兩個基本指標。現在有許多經濟理論家和政策制定者要求“把國民生產總值趕下臺”,直接解決好貧困問題、收入分配不均問題和失業問題。
隨著對經濟發展的認識逐步深化,大家認識到經濟發展本身就包括了經濟增長,它既有經濟活動產出量的增加,同時也有相應經濟結構的變化、演進和優化升級,以及收入分配狀況的改善、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也包括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社會物質福利的提高和改善;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是制度變遷與進步的過程,比如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各種發展機制的完善和創新等等。
(二)從實踐比較中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內涵
1.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土地、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的具體方式。經濟增長方式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通過擴大生產要素數量實現經濟增長;另一種是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通過提高生產要素投入產出比,即生產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從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2.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的是社會經濟活動中,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合理的收入分配、人們生活狀況、生態環境和利用能源資源等諸多具體經濟活動方式綜合而成的一種經濟社會發展狀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指在從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基礎上,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大幅提高、生態環境良好和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等,諸多經濟活動方式趨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它是一個全面的立體的經濟社會發展轉型。
(三)從“十三五”發展新理念理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豐富內涵
1.創新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2.協調發展理念。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3.綠色發展理念。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
4.開放發展理念。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5.共享發展理念。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三、“十三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一)從要速度的經濟發展方式向要效益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1.轉向適度較高穩定增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問題,比如資源浪費、環境受到污染、生態趨向惡化、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經濟社會對高速增長的承受力在遞減,需要保持一個合理的區間。
2.轉向適度較高穩定增長符合工業化推進、經濟發展過程中增長率變化的規律。從世界范圍內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都持續了大約二十年左右,然后都出現了減速的情況,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也大都經歷了類似的變化。
3.轉向適度較高穩定增長是發揮經濟增長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的客觀要求。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優化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為改善民生、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提供必要條件,創造穩定環境。
4.轉向適度較高穩定增長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需要。“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國具有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基礎與條件。
(二)從經濟總量擴張提高型經濟發展方式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優化產業結構。中國經濟社會結構正在呈現新的階段性轉折,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進入速度換擋期,工業比重偏重、服務業發展不夠的矛盾突出。優化產業結構重在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重點是金融、現代物流、技術與信息服務業等生產性產業,醫療健康服務業、旅游服務業、文化創意服務業等生活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產業和節能環保、生物產業、高端制造產業。
2.協調區域結構。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區域結構問題,必須從國際大格局和國內大格局角度來研究部署。近幾年,中央陸續提出了“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3.提升城鄉結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十三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常修澤教授認為,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著力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農村農民的產權關心問題;二是公共資源在城鄉間的均衡配置問題;三是農村轉移人口的公共服務問題。均衡、均等、普惠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理念。
(三)從外需帶動型經濟發展方式向內需拉動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擴大內需主要是擴大消費需求,尤其是擴大居民消費。但是居民消費前提是要有收入,要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今后,要更加側重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保持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大眾性。另一方面,要消除制約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讓居民有一個好的消費預期,才能促進消費,拉動需求。
(四)從技術引進型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推進原始創新,二是推進源頭創新,三是推進應用創新,四是推進高端創新。國家下一步可能在重大的基礎研究上,還要進一步加強。
(五)從資源高耗、環境惡化型經濟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
“十三五”規劃指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六)從政府直接承擔推進發展職能的經濟發展方式向政府為發展提供全面服務職能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要加快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服務政府建設,實現職能轉變。深化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創造服務發展、支持發展、推動發展理念變革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海因茨·阿恩特.經濟發展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 邁克爾·托達羅.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3] 常修澤.人本型結構論——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新思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
[4]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Z].2015.
[5] 楊秋寶.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科學社會主義,2010,(6).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