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生 宋麗華 普雁翔
摘 要: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是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一方面,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能有效提升農業產業生產率;另一方面,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能形成農業產業品牌效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集群發展,可以結合云南農業區域發展特點,選擇小產區、大產區、功能產區三種類型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關鍵詞: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集群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6-0021-03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提升云南農業產業的競爭力,使更多云南的農產品走出云南,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如何提升云南農業產業競爭力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研究的著力點。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或路徑才能提升云南農業產業競爭力?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通過對國家競爭優勢的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源自于這個國家的區域產業集群發展。”這個研究結論為產業提升競爭力指明了發展的路徑和方向。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選擇集群發展模式是解決如何實現“小農”轉變為“大農”的農業發展難題。由于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涉及多個農業產業類別,每個產業類別發展空間區域、產品市場及產業成熟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只能采用分類區劃的戰略思想和管理原則,結合云南各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特點,因地制宜選擇集群發展模式。
一、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內涵
農業生產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是以動植物為主要生產對象的再生性的生命產業,動植物生長離不開特定的區域地理、自然、氣候環境。農業產業生產特點與集群發展具有天然內在聯系性,選擇集群發展模式符合農業產業發展規律。農業產業集群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圍繞某一種農業產業聚集若干產業經營中小企業、相關支持性產業企業及服務、研究機構,形成網絡型的農業產業發展形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內涵進一步闡釋:一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地域性。農業產業集群的地域范圍可以是一個國家、跨地區的區域或國家的某個行政區域,也可以是產業的產地,如高原、河谷、平原等地型地域作為劃定區域。二是農業產業集群的規模性。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要具有一定的產業發展規模,但產業規模大小與具體產業特質和區域產業容量有關。三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專業性。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具有專業性的生產設施、勞動者、專業市場及服務機構等相關產業專業生產要素,專業性是產業集群發展內在特征。四是產業集群發展的網絡性。農業產業集群內相關企業、研究機構、服務機構及政府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網絡關系,包括供運關系、合作關系、服務關系、競爭關系等內在聯系,這種產業發展的內在關聯性網絡關系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本質特征,也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二、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內在邏輯
研究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作用機理,首要問題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競爭力?如何判定競爭力?實際上競爭力是一個動態和比較性的概念,也就是說要與產業競爭對手比較具有競爭優勢才能稱其為具有競爭力。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創造產業產品消費者,產業產品在同行業區域產業產品市場占有率是衡量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如何提升產業產品市場占有率又涉及到產業內部運營效率和效果問題。
(一)農業產業競爭力源于產業集群發展所帶來的產業生產率提升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使產業獲得比非集群發展產業更高的生產效率。農業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生產率的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如下:一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能形成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提升產業專業化運營水平。通過專業化人才、生產設備、技術、物資、信息、資本等生產要素供給提升產業生產率。二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能形成產業競爭機制,加速產業創新,包括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等,產業創新是產業提升產業生產率的源泉。三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能形成產業要素的適配與協同。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實質上是一個產業生態系統,由于產業要素協同性,有效降低產業交易費用。加之產業集群發展具有顯著的知識和技術外溢效應,集群同屬一個區域,產業企業之間由于地緣關系以及文化同質性,容易形成集體學習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二)農業產業競爭力源于產業集群發展所產生的產業品牌效應
創建產業品牌是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因為產業之間的競爭最終是產業品牌的競爭。在產業同質化競爭加劇及農產品呈現供大于求市場發展格局之下,創建產業品牌無疑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農業產業集群是產業品牌形成的基礎和載體。通過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創建產業品牌對提升產業競爭力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形成的產業品牌能有效提升產業產品在同行業區域產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品牌具有市場信號顯現作用,品牌能向消費者傳遞出信任和聲譽,指引產品消費者偏好于該產業產品,是拓展產業產品市場的關鍵驅動力。二是通過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所形成的產業品牌能形成“磁場”吸附效應。在產業品牌影響力的驅動下,會形成以農業產業集群為中心,各種產業相關生產要素向集群聚集,包括產業和配套產業相關的企業、資本、人才、研究機構、服務機構及利好的產業政策制度等產業發展要素。產業要素的流入,使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獲取了比非集群發展的農業產業更多的產業資源。產業資源的聚集進一步優化產業集群結構和質量,使農業產業集群邁向更高級的發展階段,進一步提升產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涉及諸多農業產業類別,每個農業產業類別具有不同的發展規律和產品屬性,有的農業產業類別涉及云南多個區域,有的僅限于特定的某個區域范圍,同一個區域可能會包括多個農業產業類別。再有,由于不同農業產業類別在產業鏈、價值鏈、產業成熟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只能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業制宜選擇集群發展模式。
(一)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小產區集群發展模式
農業是一個具有顯著區域特征的產業,生產受當地的氣候、地形、土壤、自然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有的農業產業類別僅限于比較適宜在某區域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小產區集群發展模式適用于具有獨特的區域人文特點及產品特色的農業產業類別,其具有地域依附性較強、不易復制的特點,產業集群發展僅限于云南某個區域,如某個地州市、縣、鎮鄉或村莊。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小產區集群產品市場定位主要是國內、外中高端市場和禮品市場。小產區集群發展模式的主產業路徑是打造“原產地、原生態,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特色品牌農業產業。“原產地”主要強調小產區集群農業產品的獨特性和原味性,提升小產區域產品競爭排他性;“原生態”主要體現小產區集群農業的生產環境及生產過程的生態化,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形成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共生型、互惠型生態式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原文化”主要是將產地的特色農耕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族及史歷傳承生產工藝植入農業生產及加工過程,提升農產品的文化內涵。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小產區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要通過申請產地地理標志保護認證,農業生產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等方式提升小產區公共品牌價值。小產區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是對該生產區域的農產品進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及經營者資質評估認證,當地政府與小產區的產業聯盟或協會緊合作,維護小產區集群企業或農業生產組織、農戶之間有序市場競爭。另外,小產區集群發展要充分借助電商平臺進行產品營銷,借助網絡社交傳播進行品牌推廣。
(二)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大產區集群發展模式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大產區集群發展模式是指“大云南”區域概念,甚至是超出云南區域產業的概念。云南大產區集群發展模式適合生產適應性較強,適宜在云南多個區域生產,甚至是省外、國外生產的農業產業。大產區集群發展模式主要走規模化、專業化、科技化、信息化、品牌化的農業產業發展路徑。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大產區集群發展模式主要是以大集團、大企業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帶動,以專業化的農業加工園區、科技園區、產業園區為載體,形成產業集群企業、研究機構、大專院校、金融機構、政府、產業協會、產業社會市場服務機構、配套產業為一體化的品牌驅動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大產區集群發展模式是整合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與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協同融合的集群發展模式,通過科技創新,縱深拓展和延伸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空間,形成以第一產業為基礎,二、三產業融合的“第六產業”網絡型集群發展模式。云南大產區集群發展模式可以形成大、中、小跨區域不同規模的農業產業集群的互動發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大產區集群發展模式可以以農業產業鏈環節劃分為基礎,形成原料供應企業集群,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農產品營銷企業集群三級聯動集群發展模式。第三級集群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重點構建的農業產業集群,第三級企業集群的發展可以反向促進第一、二級產業鏈集群發展,形成第一、第二級產業鏈集群的全球化供應鏈,第三級集群發展要突破云南本土區域限制,在國內、國際一線城市形成營銷集群,提高云南農產品“走出去”的步伐。
(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功能產區集群發展模式
功能型農業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結果,也是人們消費需求變化催生的產物。云南高原特色功能型農業是指以農業自然資源、地理環境、農業人文資源、農業產品及生產、設施等為基礎,在其之上形成的旅游休閑、娛樂觀光、教育、保健養生、康復醫療等功能的農業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生活品質及健康的需求,尤其是伴隨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及未來家用汽車的普及,必然推動云南功能型農業產業的發展,現在云南大力鼓勵發展莊園經濟,就是功能型農業產業的發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功能產區集群發展模式是以品牌為驅動,以農業莊園、特色鄉村為載體的“帶狀型”集群發展模式。世界上最知名的法國葡萄酒莊園就屬于典型的農業功能產區集群發展模式,功能型農業發展的關鍵同樣是要能創造消費者。功能型農業按其運營模式特點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體驗消費為導向的功能型農業產業,即消費以現場消費為主。另一種是以銷售產品導向的功能型農業產業,即以銷售產品為主。在功能型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時,需要引入集群發展模式思想,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環境、自然資地理環境,交通區位、農業產業特色等因素,系統性整合農業區域資源,規劃區域布局,打造區域功能型農業產業帶。云南高原特色功能型農業產業由于其涉及諸多產業,因此,集群組織模式應采用異業產業互動的發展模式,即農業產業要與旅游產業、教育產業、醫療保健產業等產業結成戰略聯盟互惠關系,提升云南功能型農業產業的競爭力。云南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生物資源,具有發展旅游休閑功能農業產業和保健康體養生功能型農業產業的廣闊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 易正蘭,陳彤.基于農業產業集群的農業品牌發展策略[J].農村經濟,2007,(6):37-41.
[2] 梁偉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分析——一個產業融合理論的解釋框架[J].求實,2010,(3):69-73.
[3] 胡定寰.微觀農業產業的理論及其運用——我國現代農業組織理論的初探[J].中國農村觀察,1997,(6):21-26.
[4]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34-135.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