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莉
法國作家拉封丹有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試,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行人為了抵御北風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拂,頓時,行人覺得春暖衣厚,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新課改下的教育也應該像這南風一樣,春風拂面,雖悄然無聲,卻深入學生的心田,使其愉悅、主動地根據老師的暗示,向老師的期望目標靠攏,因此稱其為“綠色教育”,學生的學習同樣需要綠色的環境。
一、期待一個綠色的學習環境
對待學生幼小的心靈就要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剔透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又是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會破碎,就會不復存在。”所以教師要尊重保護學生,不讓學生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多給予幫助。比如:我們班有這樣的一位學生,他語文數學在低年級的時候只能考幾分,到五年級時他的語文能考七八十分,但數學成績仍不理想。我從他以前的老師那里了解到,他的三年級語文老師手把手抓他的學習,雖然可能基礎薄弱點,但他自己很努力,認真完成作業、背課文,因而語文成績慢慢就有起色了,他也越來越有興趣學習語文了。現在六年級我接手教他數學,開學那會兒我就想著既然他的語文能提高,為啥數學不可以呢?尤其他還是個想學習的孩子呢,我對他充滿了信心,課堂上一些簡單的問題我都會叫他回答,回答對了也會及時給他鼓勵,但因為基礎不扎實,大部分作業他都不會做,我就每天讓他做些簡單的題,他也會很認真的完成并且每天主動交給我批改,數學進步很大。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好學生幼小的心靈,把自己的愛心與溫情轉化成清涼的細雨,去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覺得我并不比別人差,我是行的。這樣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都是極為有利的,這些學生盼望一個綠色的學習環境。但愿以后老師們都能給每位學生一個綠色的學習環境。
二、創造一個綠色的學習環境
我們班有一部分調皮的男生,作業習慣不好,字跡也不清楚,測驗總要錯很多,漸漸他們對數學失去了信心,就感覺自己學不好了。對于這些學困生僅僅靠平時口頭鼓勵,幫助他樹立自信心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把比較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回答,回答正確后我給予大大的表揚,逐漸地增強了這些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分數除法這一單元的時候,每節課開始我都會復習一類題目:找單位“1”,并說說數量關系,這是解決有關分數除法實際問題的關鍵,相對于解題來說,找準單位“1”并說出數量關系是最簡單最基礎的,因此,上課的時候我都會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留給學困生,答對的次數多了,他們在之后的解題中正確率也提高了。給學生創造了一個綠色的學習環境。
三、處在一個綠色的學習環境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教學水平再高,面對情況各異的學生,課上是很難做到既讓學優生“吃飽”,又讓學困生消化得好的。因此,必須給學困生補課。補課是教師對學生愛心的奉獻。當然這個補課絕不是教師給學生留一大片作業,也不是讓學生留在辦公室自己訂正錯誤的作業,這樣的安排毫無意義。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確定補課的內容,我們班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一同學考試的時候總是不及格,作業也經常是錯誤百出,有時候完全看不懂他寫的是什么,可是上課舉手很積極,我認為他對數學學習還是有興趣的,只是學習習慣不好,導致基礎落下了。既然是一位積極學習的孩子,作為老師就應該給予他幫助和鼓勵,我在班級找了一個學習成績好,也樂于助人的學生作為他的小老師,在他作業中出現小錯誤的時候幫他講解,當然不能光靠小老師,我還會在中午或者是放學的時候布置幾個有針對性的小練習題,讓他當場認真完成并批改講解。漸漸我發現這個孩子的作業清楚了,成績也進步了,平時見到我都會笑著喊我:老師好!整個人更自信了。但愿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綠色的學習環境中。
四、享受一個綠色的學習環境
每堂課都表揚到每一位孩子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家庭作業本和單元練習試卷與學生進行“書面私聊”:“最近你的數學成績進步很大,真不錯”,“你的字寫得很漂亮,作業也要這么漂亮就更好啦!”“小丫頭,你的作業寫得真好,老師很喜歡你!”“你最近學習不是很認真,作業錯誤有點多,要加油!”“學習可不能懶惰哦,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就這樣小小的評語在師生的心靈間架起了愛的橋梁。老師平時少瞪一次眼,少一些排斥;給學生多一次關心,多一些鼓勵,多夸一句“你真行”“好樣的”,這對于老師是舉手之勞,可對那些備受冷落的學困生,卻是能夠潤澤萬物的和風細雨。讓學生享受一個綠色的學習環境。
生態呼喚著綠色,教育更要呼喚著綠色,綠色的數學學習環境是我們教師的不懈追求。作為一名教師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尊重并關注學生,把自己的愛心與溫情轉化成清涼的細雨,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只有當學生的心靈得到溫暖的依靠時,心理安全得到保障時,教師的教育才會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宋廣文,駱風,周方芳.學優生、學困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