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宇
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因此,設計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形式、作文題目、課堂活動,讓學生回歸自然和生活,調動其多種感官,既能讓學生學會寫作文,又能讓學生喜歡上寫作文。
關鍵詞:小學;作文;開放性
優秀的作文一定是打動人心的。或者有優美的景色描寫;或者有真實可感的實物描繪;或者有身臨其境的情景展現;或者有美好的童真童趣;或者有令人難忘的情感或思想,它可以引人捧腹,可以催人淚下,也可以讓人陷入回憶或深思。但是作文內容都源于生活,只有對生活有深入觀察和感受的孩子才可能寫出好的作文。可是小學生年齡小,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都不強,作文課上,他們常常絞盡腦汁也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因此,以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從尋常的生活中發現亮點、感受生活是小學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本人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一、設計開放性課堂教學形式,帶領學生走入大自然
常態的作文課堂教學都是在教室內進行,老師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之后學生動筆來寫。而開放式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在動筆之前對所要寫的對象進行觀察、感受,然后再引進學生的討論和老師的引導等環節,這樣,學生在動筆的時候不但有內容可寫,而且通過之前討論、引導也會讓自己的寫作思路清晰起來。例如,根據季節的變化,老師可以布置和季節相關的作文,如《春天來了》《雪》《秋天的色彩》《盛夏》等。如果寫《春天來了》,在寫作之前,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領學生來一次春游,沒有條件的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發現尚未融盡的冰雪,尋找剛剛鉆出地面的小草,感受春風的方向和陽光的明媚,聆聽鳥兒的歌唱,摸一摸樹枝的軟硬,觀察一下同學穿著的變化,等等。通過這樣的觀察和感受,學生有了可寫之事;之后走入課堂進行討論,把觀察、感受以及聯想、想象到的內容轉換為口頭語言表達出來。
作文是一件個性化的事情,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課堂主體,他們去觀察、去感受、去表述、去聆聽、去寫作,最后呈現出來的一定是一篇篇有生命的文字。
二、設計開放性作文題目,讓學生回歸生活
在小學作文訓練中,寫人寫物寫事的內容所占比重很大。如果寫人,老師規定題目《我的爸爸》,由于個人家庭原因,有的學生可能交白卷;但是,如果將命題作文換成一個話題作文——寫一個你最愛的人,就很容易滿足所有孩子的要求了——在他們的生活中,總有一個給他溫暖讓他愛的人吧。題目定下來后,老師不要讓學生馬上動筆,而是要先引導學生找出那個他想寫的人:看到題目,一下子想到的那個人;或者將熟悉的人在腦子里、紙上過一遍,最后篩選出一個;或者在其他人的啟發下選定要寫的人等。在引導過程中,通過討論、提問,說出寫“那個人”的原因,教師予以引導、補充。這是課堂上的教學,之后,教師要把作文訓練時間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通過觀察“那個人”的外貌、言談舉止等獲取寫作素材,還可以以聊天的形式了解“那個人”。如果要寫的那個人沒在身邊,則可以通過看照片、打電話、向其他人詢問等方式去觀察或了解。同樣,讓學生寫一種小動物、植物、一個場景等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在生活中找到真實的素材,這樣寫起來才會言之有物。
三、設計開放性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學習活動不是單一的某一種感官的活動,是多種感官協調參與的綜合性活動,它需要眼睛來看,耳朵來聽,腦子來想,手來寫,有時它也需要學習者觸覺、味覺、嗅覺以及肢體的參與。作文訓練也如此。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以下訓練。
1.設計一個場景,讓學生表演后完成作文
這種表演可以是即興的,也可以是事先布置好的。前者能了解學生觀察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反應力;后者能讓學生把情境展現得更真實。如寫老師,表演各科老師上課的情景;寫事情,表演同學之間吵架的情景,表演大人去菜市場購物的情景等等。表演過后,再讓學生動筆寫。通過表演,可增強學生觀察生活興趣,最終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完成一個手工制作或小實驗,然后寫出過程、感受和新發現
通過自己動手,學生能夠清楚手工制作或實驗的過程,而且在過程中會獲得較深刻的體會或感悟:難還是易,順利還是有挫折,堅持還是放棄,成功還是失敗。相信這樣的體驗過后,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條理清晰,情感真實。
3.舉辦演講、朗誦等活動,然后寫出過程和感受
4.觀看影視節目,描寫節目中的某個場景、某個角色,或者觀看心得等
5.通過繪畫,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如寫作《未來的學校》時,首先讓學生把想象中的學校畫出來,然后再根據圖畫完成作文的創作。
6.利用教室墻面,精心布置習作實踐的小天地
如作文園地等,給學生開辟一個展示自己文采的空間。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師如果能夠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作文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學會寫作文,還能夠讓學生喜歡上寫作文。
參考文獻:
張榮.自主體驗式習作的探索與研究[J].小學語文教師,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