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琦
摘 要: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是在人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思想品德課教學如果脫離了生活,將是枯燥、呆板、空洞的。思想品德課的目標,不僅僅是引導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更是要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的知識用于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因此,只有讓思想品德課教學走進生活,用于生活,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才能讓思想品德課充滿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興趣;情景;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要實現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讓生活走進思想品德教學,需要我們盡可能地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用生活內容豐富課堂教學,用課本知識指導實際生活,使生活體驗與教材知識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思想品德,并用思想品德的有關內容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情境導入——從學生生活實例入手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在學習《維護消費者權益》這一課時,我先問學生早上是否吃早飯,在哪兒吃,吃什么,有的同學說在家吃,有的同學說在外面吃,有的同學說到學校買面包火腿腸吃,接著這個話題,播放媒體報道:《火腿腸吃出蟲子》,提問學生:“如果你是當事人,應該怎么辦?”有的同學說,打12315投訴;有同學說,找新聞媒體曝光;也有同學說,要與商家協商解決;還有同學說要找人教訓一下商家,出出氣等。同學們踴躍發言,并就解決措施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來使問題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在這里,因為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但順理成章地導入了課本知識,還使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就怎么樣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展開認真的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恰當辦法。
二、小組活動——情境創設貼近學生實際
把課堂教學活動置于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輕松的環境中參與學習,得到知識。例如在學習《合作!競爭!》一課時,將學生分為兩組辯論,辯題:如果有同學問你一道只有你會解答的數學題,你是否會告訴他,同學之間到底是合作關系還是競爭關系。辯論后分別總結并闡述己方的觀點,在辯論中,學生初步認識到同學之間既是競爭關系又是合作關系,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只有在合作中競爭,并在競爭中合作,才能提高自己以及整個班集體的實力。當自己或身邊的同學受到不法侵害時,可以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并結合七年級上冊學過的《善于調控情緒》分析,當同學之間發生矛盾、糾紛時,應該怎樣合理解決。討論后派代表闡述本組觀點,最后由教師引導歸納總結教學知識點,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可以通過非訴訟或訴訟等多種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這樣的情景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了思想認識,還增加了自己的經驗,在探究和思考中提高了學習能力。
三、最終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課的目標,不僅僅是引導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更要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的知識用于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例如在學習《告別依賴,走向自立》時,學生在課堂上明確了提高自立能力的基本方法,為了讓同學們知行統一,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外作業:根據本課所學的知識制訂一份自立計劃,將計劃落實到行動,并要求家長在一周后把他們的表現記錄下來。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了思想品德課的作用。
通過“生活—教學—生活”的教學邏輯流程,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參與活動,積極思考,明白事理,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思想品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當然,要實現上面的教學目標,還需要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課程理念,建立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只有真正地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構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才能真正讓思想品德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更好地發揮它的價值。
參考文獻:
吳冊.淺談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的生活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9(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