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婉萱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加速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事業的棟梁之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參與者,他們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和素質,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影響深遠。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競爭心理特點,找出大學生不良競爭心理產生的原因,培育大學生健康的競爭心理,創造積極的競爭環境,避免不良競爭,不僅是高校教育必須重視的問題,更是全社會需要關心的現實。
關鍵詞:大學生;競爭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認為,生物之間存在著生存爭斗,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選擇。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也曾說:“物競天擇勢必至,不優則劣兮不興則亡。”競爭是個人或者群體間通過對抗性行為勝過或壓倒對方的心理需要和行為活動,也是每個參與者力求最大限度地獲得個人利益,甚至犧牲對方利益的行為,目的在于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標。競爭早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為社會進步發展注入新鮮活力、挑選優秀人才的同時,也給參與競爭的個體帶來了嚴峻挑戰。對當代大學生來說,面臨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學習、生活、與人交往上。培養健康的競爭心理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健康良好的競爭意識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潛力,調動積極性,通過公平的競爭,在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各項生存技能上起到重要作用。
一、當代大學生競爭心理特點
第一,感情豐富多變。在競爭過程中,在獲得勝利時會感覺滿足和與自豪,而面臨失敗會覺得難過甚至痛苦,這種感受的變化會因為大學生的特殊情感表現而更加明顯。競爭的勝利會使人充滿信心,激發人們的進取精神,也可能導致迷失于一時的成功從而止步不前;競爭的失敗會讓人在沮喪的同時,也使人更奮發努力,可以反敗為勝。
第二,目的指向明確。競爭是一種有意識的活動,競爭的結果也是具有差別性的,大學生會為了一定的目標而進行競爭,比如學習上的競爭、獎勵上的競爭、就業上的競爭等各種目標。只有確立了方向,才能在競爭中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才能克服各種困難,取得成績。
第三,獨立欲求強烈。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個性及其身心要求獨立,但又存在依賴心理。剛脫離了高考的壓力和父母的管教,在獨立意識早已萌動的前提下迅速發展,自我意識增強。由于我國傳統教育的弊端使得大學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準備,在多重壓力之下,有的學生采取消極逃避的態度,有的則采取過激的言行,嚴重的甚至采取輕生的手段。
二、大學生不良競爭心理原因
第一,社會因素復雜性。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科學論斷,為不良競爭心理產生的社會因素提供了理論依據。一是傳統文化背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重義、尚禮、講和諧和群體利益至上為宗旨的價值取向,正是這樣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所營造的文化背景對樹立競爭意識有一定的弱化作用,并且。二是政治經濟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到來,伴隨著競爭機制的引入,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社會競爭加劇、就業壓力增大、貧富差距懸殊等多種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三是社會不正之風。作為求知欲極強但辨別能力較弱,掌握科學的方式方法但缺乏辯證思維的大學生,在各種社會不公現象,腐敗現象的影響下要如何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是一項挑戰。四是接受信息多元化。隨著互聯網的普遍應用,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類信息以鋪天蓋地的趨勢向大學生群體進行傳播和影響,在接受一些觀念錯誤或者庸俗負面的信息時,就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第二,教育目標功利化。所謂功利化,即是說教育僅是為了培養為經濟服務的工具,而不是著眼于人的充分、自由和全面發展,其中包括健康競爭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主要表現以下幾點:一是高等教育產業化。教育投資者把高校當作產業來經營,遵循價值規律,為了將利益最大化,大大壓縮教育成本,這必然導致教育質量的下滑。二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在這過程中大學精神流失,在數量急劇增加的同時沒有兼顧質量的保障。三是教育結構失衡。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得到重視,卻也使得高校的教育目標單一化,重視制造標準的知識技術型人才,可是卻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是教育價值失衡。上大學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是為了將來覓尋到較好社會職業、謀取到較高社會地位和較好物質待遇,這種錯誤觀念在大學生中頗有市場。
三、培養大學生健康競爭心理
第一,注重自我教育,引導自我調節。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主動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的方法。與學校和家庭教育這些外部教育相比,自我教育是另一種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針對大學生文化素質高、理解接受能力強的特點,要引導大學生全面地、辯證地看待自己,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不僅要清晰的看到自己的缺點,也要準確地看到自己的優點,可以選擇不同的參照系,通過揚長避短的方式來克服自卑。要懂得自我激勵,通過對自我積極的心理暗示來增強信心,要學會自我放松,保持平和的心態,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開導自己。
第二,優化競爭環境,成立疏導機構。高校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要通過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客觀評價大學生的各方面水平,正確指導他們進行學習,注重培養學生擁有高尚的人格,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和應對各種競爭。要推動考試形式改革,要使考試方法多樣化,內容更加靈活,做到與時俱進,不僅重視應試能力,也要注重綜合素質的考核。不能正確對待競爭結果是不良競爭心理的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原因。要成立疏導機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堅持教學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多形式地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利用新媒體手段,有針對性地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總的來說,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失敗,轉變觀念,有計劃性的調整目標,引導大學生保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和從容不迫的人生態度,培育大學生健康競爭心理為他們今后踏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心理適應基礎。
[參考文獻]
[1]岑延遠.大學生競爭人格的內隱觀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3.
[2]丁林.大學生競爭心理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