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梓楠
摘 要:傳播、傳遞、交流等詞語共同來自于英文“communication”,他們都屬于“傳播”諸多向度中的一個。如今,以傳播媒介為代表的當代交流手段已經異常發達,可是生活中我們卻常常處于交流的無奈與焦慮之中,我們不知道該以何種方式使得信息在傳輸與接受雙方之間都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我們習慣了媒介構造各類文化符號產生的形象互構,卻疏遠了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交流。本文將以電影《有話好好說》為例,淺析現代生活中人們所面臨的傳播與溝通的問題。
關鍵詞:傳播;溝通;媒介;人際
現代城市生活中,節奏快、壓力大,處處充滿著挑戰。效率至上的年代,靜心交流和耐心溝通似乎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工業革命結束后,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城市規模變得越來越龐大。“city”一詞不再只是指代大的城鎮,它更指代獨特類型的定居地,隱含著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現代意涵。人口數量的龐大,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使得溝通成為影響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時候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傳遞者與接受者因信息解讀的誤會導致了不必要的爭端。一件小事在溝通不當的情況下便很可能引發后續一系列的矛盾,這在電影《有話好好說》中反映的尤為明顯。影片中趙小帥追求安紅的方式標新立異,原本為了展現心意選擇雇人喊樓,沒想到卻把事情越弄越糟。緊接著安紅為了擺脫趙小帥的騷擾,讓新男友劉德龍和趙小帥“好好談談”。沒有溝通沒有交流,劉德龍希望直接通過群毆趙小帥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暴力行為引來了趙小帥要砍掉其一只手的瘋狂報復。隨后趙小帥在兩人的斗毆中失手摔壞了張秋生的手提電腦,但他并不愿意和老頑固張秋生協商賠償,從而招致張秋生對自己死纏爛打的說教……事情一步一步的惡化,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實際上都與當事雙方溝通不暢有關。
電影中的人物折射出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在遇到事情后渴望與對方交流解決,但溝通的過程往往一波三折,事情的發展總是不能按照原先的設想進行下去。盡力努力挽救,可事態依舊如剎車失靈般難以控制。在百般努力無果后,人們往往不得不承認一個看似無比荒唐的結局。影片將生活中微小的沖突放大,向我們展示信息的傳播,有效的交流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到底該如何與人溝通呢?
“溝”譯為水道、通道,“通”則為貫通、往來、通曉之意,“溝通”的前提是要有溝,把不通的管道打通,讓死水成為活水。溝通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傳播,是將信息傳遞給對方,并期望得到對方相應反應的過程。溝通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在于傳播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雙方傳遞出來的態度。是否擁有誠意,是否用心交流,對于解決問題都至關重要。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讓大家倍感壓力,容易沉浸在煩躁的情緒里。因此在與他人的溝通中難免會帶有濃烈個人情緒,難以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帶有情緒與怨念的交流,注定使得信息接收方很難準確把握和理解信息傳遞的原本內容。所以要想有效溝通,營造平心靜氣的氣氛是十分重要的。然后雙方才能就溝通的內容坦誠告知自己的看法,如果對于溝通的內容還遮遮掩掩,指望以此取得優勢,那溝通的結果顯然不會很好。最后,雙方都應該抱有吃虧的態度。“吃虧”不是一件壞事,所有的事情短期內都無法說出它到底是好還是壞,忍一時退一步,也許獲得的就是另一片更廣闊的藍天,而雙方彼此諒解往往可以使得溝通更加流暢自如。
說出去的話語傳遞是你所表達的信息,但傳播從來都不僅僅只是一個單向度的輸出過程,更重要的是接受者從中得到了什么。溝通交流從來都不是張口說話那么簡單,它是一種雙向的分享。我們的社會因為每個個體之間的溝通交流得以進步。在各類媒介迅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自媒體的運營讓我們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信息正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在人群之中飛快的傳播著。人際關系的復雜化隨著媒介化普及正處于急增的狀態,我們時刻面臨著信息的大爆炸,人與人之間的時間與空間距離迅速縮小,交流看似正在頻繁進行著。“communication”由最初被賦予“使普及大眾”、“傳授”的意涵,變為指涉廣播報紙等媒介。正是由于現代社會豐富的信息在人與人之間的“communication”才使得人類社會得以維系,使得社會有了前進的可能。
但在這一過程,對于人們之間的溝通實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相對于閉塞的時代,傳播不暢、溝通不便。但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和身邊的人才有了更強烈的對于交流的渴望。而現在,我們常常覺得可以說話的人更多了,但可以溝通的人卻更少了。人們熟悉并習慣于運用媒介所推行的交流,遠離了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面對面互動。我們接受了媒介符號間文化形象的互構,卻對現實生活缺乏客觀真實的整體感知。我們不再需要通過社會交往與溝通了解公共領域,但作為社會人,我們必然需要通過傳播與溝通行為促進整個社會向前發展。人與人之間本性渴望交流,但我們又害怕受到傷害。今天的我們都在忙著說話,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說話的意義。靜心的交流,耐心的溝通,真誠的傳播,有話好好說。
[參考文獻]
[1]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華夏出版社,2004年,序言.
[2]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12頁.
[3]殷曉蓉《交流語境下的傳播思想史——解讀彼得斯的<交流的無奈>》,復旦學報,2008年第3期,115-123頁.
[4]單波《面對交流的無奈——傳播學自我救贖的路徑》,新聞大學,2012年第2期,18-21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