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動下,我國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量環境資源被消耗,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隨著環境與資源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會計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會計;實施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為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2016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研究項目《內蒙古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渠道拓展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編號:NJSY16397)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環境問題備受各國關注。在20世紀末,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建設環境會計的浪潮,各國都依據本國經濟發展狀況,制定了可實施的環境會計體制。隨著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提出,反映和監督人類生產行為對環境影響的環境會計其產生有著歷史必然性。但是我國是在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引用建設環境會計理論體制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阻礙因素,整體發展比較緩慢。
1.概述
環境會計,又可稱之為綠色會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貨幣計量為主,在相關法律政策基礎上,針對環境污染、防治與開發過程中產生的陳本進行準確計量并記錄,同時維護開發環境效益出具合理有效的計量報告,從而全面評估環境效益與活動對企業財務管理造成的影響,其比較強調環境資源的緊缺型,通過貨幣計量環境資源的價格,準確計算不同環境資源的成本,有效補償環境資源的缺失的價值,才能更加準確地評估企業運營管理效益。其管理過程中將環境與會計學科有機結合,進行行之有效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促使企業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之間協調發展。從企業自身出發,將其資源環境轉換成內部生產成本,同時生化企業現代化的社會責任意識,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現代經濟正在由非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轉變,人們愈來愈清晰地認識到當今社會地球資源的稀缺性與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會計作為一種人類對社會經濟的管理活動,必須從人類全部社會經濟活動和整個生態環境的大視角出發,反映其整體生產活動,而不能將其經濟活動僅僅局限于沒有生態的環境之中。
2.目前我國環境會計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2.1思想意識不足
在企業環境會計發展過程中,思想意識不足,觀念比較落后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急需彌補我國企業在環境會計信息理論方面的缺陷和差距,以正確反映企業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影響。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環境會計在我國發展起步比較緩慢,依據我國實際國情,發展經濟仍是首要發展戰略目標。因此,國內對環境會計重視度還不夠高。在此基礎上,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追求最大化經濟利益的同時并沒有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在實際會計計量與核算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傳統的會計理論體現的是傳統經濟發展觀念下的經濟活動,適應的是當時的經濟管理活動環境,側重于從人類經濟活動的角度來反映和監督企業資本及其運動,因此它僅核算了物力資本與一部分人力資本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耗費和補償,忽視了環境資源也是有價值的、也需要補償其耗費這一事實,從而沒有能夠將環境帶來的經濟問題很好地納入會計理論與實踐中加以解決。
2.2法律政策建設不完善
目前我國企業在環境會計發展過程中,相關法律政策建設還比較落后,還未建立統一完善的法律體系,我國也為制定專門針對環境會計的標準,企業實施環境會計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政策引導與扶持。在追求利益目標的基礎上,企業不會積極披露相關環境會計信息,由于法律規范比較落后,這就促使企業對環境保護沒有意識,不會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甚至會隱藏。但是,隨著環境與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其真實的生產耗費,從而做出錯誤的生產經營決策,盲目生產,形成環境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與浪費。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即是由于沒有考慮企業的生產及經濟行為對活動以外的企業或個人造成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私人收益與社會受益的不一致,產生了經濟的外部性。也就是說,由于現行會計核算體系的不足,微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除了對本身的經濟效益和生存發展產生市場性影響外,還對其他微觀經濟單位產生非市場性影響。社會各界對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要求逐步提高,這種供不應求的現象嚴重影響到企業環境會計的持續發展。
2.3缺乏專業人才
與其他學科相比,環境會計屬于綜合交叉性比較強的學科,涉及范圍比較廣,因此相關從業人員要具備很強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但是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人才嚴重不足,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無法滿足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的發展需求。站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角度上看待這一問題,傳統的會計理論在當代經濟狀況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更加需要培養新型的專業環境會計人才。
3.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的策略
3.1深化綠色環保意識
現代化的環境會計體制是在環境不斷惡化與破除傳統會計管理基礎上形成的,在傳統會計模式中,財產有歸屬權才有價值,才會在會計賬本中得到表現。但是像空氣、海洋以及臭氧層等對人類生存很重要但是卻沒有歸屬權的東西是無法列為會計核算之內的,同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這些事物造成的損害并不會列為生產成本,增加了企業經濟效益,甚至是在破壞環境的基礎上追求其經濟利益。環境的總體資源是定量的,即使是可再生資源也需要漫長的時間,如果繼續過度消耗資源,生態環境將會持續惡化,進而制約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不斷深化現代化綠色環保會計理念,改善環境與合理利用資源,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3.2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
從微觀層面來看,環境會計的任務是對各經濟主體使用的資源資產、保護環境和防治污染的控制活動進行反映,為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經營活動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而編寫環境報告,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因此在企業環境會計發展過程中,要逐步完善相關法律體制,不斷強化環境會計方面的法規政策,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現代會計法規與準則。企業在建設會計法規過程中,可以在財政部的帶領下,不斷建立完善新會計準則中環保與稅收政策。同時企業還要不斷加強建設監管制度,貫徹落實環境會計。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監督職能作用,有效落實企業環境會計監管,順利開展第三方認證的環境會計工作。
3.3制定相關環境會計準則與制度
現階段,由于缺乏統一的環境會計制度,在對待同樣性質的環境問題上,不同的企業選擇了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披露方式,相互之間缺乏可比性,不利于企業將有關環境會計信息應用于經營管理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符合環境會計發展需求的法規政策,才能有效披露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盡管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達700多項,但是比較分散,還未形成比較統一完整的環境法,同時在執行力度比較弱。這就相求相關管理部門要結合我國國情,針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與實施成果,在現行會計準則與程序基礎上,制定符合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會計準則體制。同時政府可以用環境會計所提供的環境績效等信息來考核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從而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合理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4不斷培養環境會計專業高素質人才
環境會計學科其覆蓋面比較廣泛,不但包含會計學,還包含環境經濟與保護學等學科,其專業技術與綜合性比較強,這就對該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對現有財務從業人員加強業務技能培訓的基礎上,還要加強與內部環保管理部門之間的協作。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根據我國實際國情,建立完善的環境會計體制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長遠工程,因此企業在運營生產過程中,必須要在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之間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朝暉.可持續發展下企業環境會計體系構建的研究[J].北方經貿,2016,01:90-91.
[2]韓秀麗.我國環境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6,04:158.
[3]李計坤.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環境會計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外資(上半月),2011(12):151.
[4]陳琳.企業環境會計及其應用研究[D].長安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