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明
【摘 要】校園心理劇是一種新型的心理健康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更為直觀的學習理論知識,并從中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及獲得處理問題的靈感。本文在分析中職生人際交往狀況的基礎上,探討運用心理劇方法改善中職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關鍵詞】校園心理劇;中職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
心理劇是由精神病理學家莫雷諾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并發展起來的一種基本的團體治療方法。校園心理劇則是結合心理劇方法,在心理教育實踐中探索出的一種新型的本土化的行動表達演出技術。它是以學生的心理問題為主題,且通過表演的形式來表現當事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與沖突,在心理輔導老師和參與者及觀眾的幫助下,使學生認識到其中的主要問題,學會如何應對和正確處理心理問題,從而讓全體學生受到教育啟發。
在“人際交往”主題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將一些中職生常見的人際交往心理個案改編成校園心理劇,再由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表演出來。實踐發現,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習基礎差、抗“說教”能力強的中職生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而且有效地提高他們解決人際問題,運用交往技巧的能力。鑒于此,本文旨在探討校園心理劇在中職生人際交往教育中的應用。
一、中職生人際交往問題分析
進入高中階段的中職生,年齡范圍在15~18歲,處于最敏感且叛逆的青春期階段。對于中職生來講,父母、同伴和教師是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人際關系對自己的影響愈來愈大。但是,在心理咨詢中和問卷調查中均反映了一個現象,即絕大多數的中職生都處在人際交往的困擾中。據分析,問題主要出在以下三個方面。
1、自信不足影響中職生人際交往
在對2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只有不到20%的學生表示對自己有信心,大部分學生都自信不足,甚至非常自卑。中職生的構成主要是中考成績差未能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存在著學習成績跟不上,自制力較差,不被老師重視等現象,甚至部分學生是讓家長、老師頭疼的問題少年。這些學生在讀書以來可能都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簽,致使他們對自己的認同感逐漸降低,也影響了和老師同學的溝通交流,越少交流,越沒自信,便越不會主動去跟別人交流了。進入職中后,許多學生表示很擔心別人會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與過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中職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會性交往,如此,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都會受到了不良的連鎖影響,他們的心理就更缺乏信心了。
2、缺乏技巧影響中職生人際交往
在“溝通技巧”的調查中,能答出相應技巧的學生不到一半,可見中職生在人際交往中掌握的技巧很少。目前的中職生大多是90后的獨生子女,是在父母和長輩的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從小到大一切都依賴父母的給予,想要獲得的東西幾乎很少需要通過自己去與別人打交道才能得到。而在平時或假期中,大多數學生習慣了選擇網絡的方式來打發時間,也極少主動去進行社會上的交往。因此缺乏鍛煉自己與人交往的機會,難以掌握必需的交往技巧。當他們進入職中,面臨著更有挑戰性的新環境時,人際交往技巧的缺乏往往讓他們遇到問題時不知所措。
3、成長環境影響中職生人際交往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中職生總喜歡指責和抱怨。從心理角度分析,這是一種心理防御現象。在給人際交往不良的來訪者做咨詢的過程中發現,喜歡指責和抱怨的學生,他們的成長環境中就存在許多指責他們的聲音,來自于父母、老師等。父母雖然伴隨孩子一起長大,但是很多父母沒有學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調整自己與孩子交流的方式,使雙方交流只停留在一種上對下的狀態中,家長習慣用權威去命令和指責孩子,影響了青春期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在學校,當成績出現拖后腿或某些行為導致班級扣分時,老師也會當眾給予批評和否定。這些現象對中職生的性格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出于心理防御,他們對一點點不滿的事物就抱怨以示反抗,通過指責別人來獲得心理平衡。但是,指責和抱怨恰恰使得人際關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際情感的逐漸萎縮。
二、運用校園心理劇改善中職生的人際關系
校園心理劇在“人際交往”課堂中的創新運用,既避免了說教式的理論教學,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也在我校中職生的人際交往教育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改善效果,受到了師生們的認可。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1、第一環節:準備階段
教師編制人際關系調查問卷,選取本校學生樣本進行調查,了解目前學生關注的人際交往問題,收集如宿舍關系、戀愛情感問題、家庭溝通問題、貧困生自卑心理等素材案例。然后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進行劇本編寫。劇本編寫要根據3~5種典型的人際關系問題類型來進行,可以師生共同創作,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設計不同情景不同角色。最后將劇本分派給每個小組。
2、第二環節:暖身階段
這是讓每個小組成員為體驗做好準備的必要階段,通過小組的團隊建設和團隊游戲,運用音樂、冥想、肢體活動等方式營造一種溫暖的氣氛,讓小組成員有進一步的了解和互動,培養小組自發性的氣氛。通過暖身的活動,小組成員相互發現大家有著同樣的體驗,從而建立較高的安全感和較低的心理防御。然后小組商量討論,確定劇本角色的分配和任務如何開展,教師在旁及時給予適當的指導。
3、第三環節:演出階段
演出階段是心理劇的主要部分,要求各個小組按照劇本的要求,通過肢體感受與行動表現的方式,將主角的焦點問題表演出來。在表演過程中,主配角盡情表現,同學觀眾充分參與。根據課程大綱的要求,“換位思考”是人際關系主題的重難點,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技巧。該階段利用的“角色轉換”技術正好實現了大綱的要求。在這個參演過程中,參與者會從不同的人物角度看待人際交往中的問題,以產生認知的沖突,引起反思,從而達到改變不合理的人際認知,了解和掌握交往的技巧。
第四階段:分享階段
這是校園心理劇非常關鍵的階段,是全班學生共同參與的一個重要環節。不論是主角、配角或觀眾,都被鼓勵分享他們類似的經驗和感受。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是,學生分享的是自己的經歷或剛才扮演某個角色的感覺,而不是去詮釋、 分析主角的問題、行為和感受。而作為觀眾的學生積極表達他們此時的心理體驗,不必對某個角色的表演效果做評論。分享能夠使同學之間更加團結,相互支持,獲得心靈的正能量。參與者將會把這種心理體驗帶到未來人際關系的真實世界,逐漸改善生活中的人際關系,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
三、校園心理劇在中職生人際交往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發現,采用體驗式的心理劇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參與課堂的激情被大大地激發,創造性和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對人際交往知識及技巧的掌握效果令人滿意。課后我們上課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92.7%的學生喜歡這種授課方式,84.1%的學生認為收獲更多。校園心理劇在中職生人際交往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總結為三個層面。
1、它為中職生提供一個輕松的暴露內心的平臺。
職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問題多種多樣的,同時有特殊性,由于自信不足,缺乏安全感,即使面對心理老師也難以敞開心扉。校園心理劇恰恰貼近中職生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來表現出共有的心理困惑。參與者不必擔心被嘲笑“心理有問題”,也不必掩飾自我,他們會在劇中人物身上表現出自己的意愿、 觀念、 行為方式。這實際上相當于一次投射測驗,心理老師能夠清晰地看出每個人的特點和問題所在。通過內心的暴露和情感的宣泄,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中職生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2、它有助于中職生在班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校園心理劇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每個小組從團隊建設到對劇本的理解、修改甚至否定等,最后到合作演出完成,一方面訓練了同學之間交流溝通的能力,一方面訓練了任務合作的能力。群策群力的活動可以增進同學們之間的情感和友誼,有助于他們在班級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形成了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成功體驗,自信心得以提升。
3、它促進了中職生的心理成長。
經過相互交流和分享,大家會發現,原來每一個人都會面臨類似的困惑,了解到別人也有著和自己一樣的經歷,從而減輕內心的不安和焦慮,獲得自身的成長。在主動參與和積極反思后,學生更樂于聆聽和思考老師的點評和反饋,這也提高了他們的人際交往技巧,如關注別人的需要、聆聽他人的講話、表達內心的想法等。
參考文獻:
[1] 宋興勇.心理劇在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2009(10).
[2]李幫瓊.心理劇——有效的學校團體咨詢方式[J].教學與管理,2007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