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斌
【摘 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創新精神也是二十一世紀人才所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歷史課程包羅萬象,有極其豐富的創新教育資源,從歷史中汲取創新的精神動力,培養學生必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這是歷史新課程對我們歷史教師提出的新任務。因此,歷史教學必須創新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創新精神也是二十一世紀人才所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歷史包羅萬象,有極其豐富的創新教育資源,從歷史中汲取創新的精神動力,培養學生必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這是歷史新課程對我們歷史教師提出的新任務。筆者擬就創新歷史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一些膚淺的探討。
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就要有教師的創新教學
歷史課程創新教學,從操作性角度講,應要經得起“三問”:
1.教學內容形式是否與日俱進
歷史學科就像一條歷史長河,是讓學生只要學會游泳就行了,還是讓學生學會“蛙泳、蝶泳、仰泳、花樣游泳”呢?教學內容與形式是否與時俱進,不僅成為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所在,而且是思考新形勢下歷史課程如何發展的現實起點。歷史教學如果總是老一套,不貼近學生生活現實,不貼近社會實踐,無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也就失去了歷史新課程的意義。
2.是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鼓勵了他們的探究行為
基礎教育時期是促成或扼殺青少年好奇心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的思維定勢尚未形成,頭腦中的局限性不多,更容易在事物之間建立聯系。他們對事物產生好奇心,并進一步加以探究,實質上就是不斷地在事物之間建立新的聯系。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這是創新人才的根本基礎,歷史中有的是“謎”,有的是創新資源,所以,一定要著眼于營造興趣盎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鼓勵他們的探究行為,才能真正“教學相長”。
3.是否鼓勵學生們質疑發問、奇想異想
青少年有求知好問的天性,但主動積極的問題意識、善于質疑提問的能力和勇于挑戰權威是需要后天來培養的。歷史長河的“謎”需要我們以問題為紐帶進行教育、教學,幫助同學們把他們具有創新的反應付諸行動;贊賞他們的奇思異想,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允許他們出錯,給他們廣闊的馳騁想象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和質疑能力。既要發展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又不能忽視操作性和動手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
青少年在歷史長河中“摸著石頭過河”,他們創新求異的本能和欲望需要精心呵護,需要我們歷史教育“傳幫帶”。我們歷史教師需要努力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改革更新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歷史教學中創新精神的培養
歷史新課程賦予我們歷史教師新的任務,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1.發揚課堂民主,讓學生想創新
營造寬松和諧、民主、愉快的課堂氣氛,能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想說、想問、想試。這樣的氛圍能喚起學生強烈的主體意識,教師應以平等、對話的態度去接受、信任、尊重每一位學生,滿足和保護他們的發表欲,快餐文化 激起學生大膽創新的信心。如教學“羅馬人的法律”時,讓學生上臺表演(或口述)各種案件的審理,經補充、討論,同學就能很快比較、總結出公民法和萬民法的異同,從而得出法律的制定是和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的,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社會進步是不可阻擋的規律。由此可見,發揚課堂民主,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去研究、探求、嘗試、創新。
2.開發探究時空,讓學生能創新
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能夠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悟出歷史問題,使學生有機會來創新。例如:在“百家爭鳴”的教學中,組織小型班級辯論會,同學們在當“家”的過程中就不由自主地引入自身儲蓄的社會知識、生活知識,并時不時摻雜各家,會“亡羊補牢”,從而得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對思想解放的促進作用和與時俱進的道理。在課堂上讓學生占有足夠的活動時間和思考時間,享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從而使學生不斷迸出創新的火花,運用業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通過積極的主動思維去捕捉和處理信息,去面對新知。這樣,創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
3.強化思維訓練,讓學生會創新
創新思維來自良好的習慣。著力培養學生學習以下幾種思維習慣是形成和發展創新精神的關鍵所在。
(1)好奇好問。如講“孔子”一課時,純收入孔子所說的“事問”(即逢事問個為什么)。引導學生探究學與問的關系,學習起源于問,要做學問首先要會問,“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問題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正是在一個個問題的提出中,開始其生命歷程的,學生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心,頭腦中充滿“?”,一旦問題形成,圍繞問題應能展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活動,這種在問題意識指引下的“教學相長”有益于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2)聯想想象。聯想和想象是思維的翅膀,聯想是事物之間聯系和關系的反映,想象是加工重組經驗而創造新事物的映像。歷史是過去的事情,我們今天了解歷史只能通過兩條途徑:一是文物古跡遺址,二是文字資料。因此,我們只能說對歷史還知之甚少,新課程中圖文并茂,問號甚多,給學生留下了許多學習探究和活動的時空。我們的歷史教育多一分幻想的色彩,多還學生一點幻想的自由,我們就能多感受到一份“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蘊涵的深刻哲理,就能促進學生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創造型。
(3)獨立思考。歷史中有鐵事例能說明思考的積極性。如講到“大禹治水為什么會取得成功”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得出大禹一反常規,即一反以前的“堵”法,而創造性的用“疏導”法治服了洪水。結合后面讓同學“修建都江堰造福千秋”,同學們個個都成了“水利專家”。
(4)關于觀察。觀察是一切知識的門戶,是啟迪學生思維的基本途徑。一切科學實驗、科學新發現新規律,都是建立在準確、周密、系統的觀察基礎之上的。歷史課堂中設計安排了許多觀察內容,如觀察人形陶罐、舞蹈紋彩陶盆、人物魚紋陶罐等。讓學生學會觀察,說不定也會有“瓦特通過觀察蒸汽頂起壺蓋發明蒸汽機”這樣的奇跡出現。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觀察社會現象,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5)大膽質疑。孔子說:“當仁不讓于師”。說的就是要學生敢于堅持自己正確的意見。不關于提問、不敢反問、不勇于挑戰權威在應該教育下成了我們學生的共同特征。“歷史”是最容易讓學生按照老師講的、書上說的去死記硬背的學科。這與歷史教育的本義是大相徑庭的。我們歷史教育要注意在歷史問題得出答案后有意問一問為什么,或故意反駁與學生辯論,久而久之,學生在得到答案或某種觀點時,就會自己質疑,敢于質疑。
(6)勇于實踐。現實中,有新奇想法的學生不少,但缺少能夠把新想法付諸實踐的學生。沒有實踐就沒有創新;勇于實踐,創新才會“如活水來”。歷史中不乏有鮮活的史例:愚公移山、商鞅變法、毛澤東挑戰權威蘇聯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等。我們歷史老師要通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學生克服墨守成規、淺嘗輒止、安于現狀等妨礙創新的消極心理,主動探索、樂于探索,進行研究性學習,創新萌芽就會茁壯成長。
有位未來學家預言:“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歷史留給人類唯一的任務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從事不同程度的創造性工作”。今天,歷史新課程賦予我們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的重任,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積極地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創新條件,才能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