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云
【摘 要】英語新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們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英語教學中,既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又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實現從傳統的“知識本質”,“智能體質”教學向“以人為主”的轉變,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及個性特征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要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可以開發,人人都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能真誠接納、關愛每一位學生,變成與學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關心和接納學生的表現和行為,營造和諧、寬松、民主、愉快的教學氣氛。
一、以人為主和諧發展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與管理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課堂心理環境上一種隱性教育,它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潛在的影響。和諧、合作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則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刻板生硬,死氣沉沉。有一次我發現有一位學生上課在玩弄他的小熊卷筆刀,而我正好上到“Its a secret.”這句話,于是我問:“Mike,what are you doing?”他聽到老師在叫他,而其他同學也望著他時,就羞愧地低下了頭,我于是順其自然地說出了一句:“Its a secret.”他會意識到我是在用一種有趣的方式提醒他注意聽講。學生會感到老師的教學既有趣味又有幽默感,同時,又親切地感覺到老師對學生不是敵視的而是友好的,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近,學習的氣氛也會越來越好。
二、滲透教育調節和承擔
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英語教學,對帶有共性的問題在英語課堂上進行團體教育與輔導,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契機,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品質,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發展水平,根據初中英語潛能生成因,我個人認為身為初中英語教師,首先要以學生心理健康為出發點,多給這些學生關愛,精心呵護他們的心靈,有利于消除不良心理健康因數而產生的不良學習品質。曾經有人說過:“教師的一句話,就可能促成一個奇跡的出現;教師的眼神和態度,或許就會抹滅一個人才的出現。”要與學生打成一片,多與學生進行心理健康上的交流和溝通,用教師的愛為你的教育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教師,應該及時、準確的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特別是潛能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動態,并及時了解展開與他們進行真誠交流的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他們,想他們所想,潛能生若是感受到了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和贊賞,就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還要在學習上多幫助他們,在教學方法上要及時改進,提高學習興趣,激勵他們參與教學活動,還需要特別關心他們,為他們設立一個專有的學習環境,消除他們學習中的種種障礙,可以幫助他們思想穩定健康;與此同時建立了聯系,定期的加強指導訓練和鞏固練習,穩定心理健康,盡力不讓他們重新走上“厭學”之路,逐漸降低他們懼怕英語作業的心理健康,又能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教師作出適當的評價的時候,將潛能生又向英語的教學活動拉近了一點,讓學生慢慢的愛上了英語。
三、尊重個體差異,分層次教學與培養
學生在性格、知識、能力、特長、天賦、智力發展水平等方面的的確確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區別對待,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達到培養人才的教育目標。面對這樣的現狀,為解決教學要求的整齊劃一與學生實際學習差異的矛盾,我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分層次教學與培養,引進了“分層次教學”: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本著面向全體并使人人都有所收獲的原則,有目的地把學生“分層”,教學分層, 因此,我在班級實行了課堂教學彈性分層目標。其次是講授分層。課堂教學從最低點起步,分類指導,異步分層,作到教學“分合”有序、動靜結合,并分層設計練習,分層設計課堂問題,分層布置作業,同時學生全員參加,各得其所。第三,提問與訓練分層。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英語掌握的不同程度,以及學生對外語學科時間投入的多少和取得的成就,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我開始有意識地對學生采取“不同對待”的原則。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發言的權利和機會,都有能力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他們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班級的主體,進而在課堂教學的同時增強每個同學的自信心。另外對不同學生的課后練習、作業以及評價也都作了相應的分層。簡單的作業可以不做,或有選擇地做,同時鼓勵他們多說、多讀、多聽,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使他們有更大的進步。
總之,教學的實質和根本任務在于創建一個讓學生感到安全、輕松、消除心理壓力和負擔的情境,讓學生敢于和勇于自動發表見解、自由想象和創造,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學活動必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充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才能保證教學質量,才能實現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