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慧
【摘 要】教育目的的實現與課堂效果有重要關系,近幾年來對于課堂范式的探究層出不窮。但是在課堂中仍存在一些違背新課改精神的現象存在,必須“揚長避短”,構建生態課堂。圍繞學生、教師、環境打造高效與有趣的課堂,創新課堂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生態課堂;共生高效
課堂是師生在特定的時空中交集并共同演繹生命意義的舞臺,課堂范式隨著時空的發展而不斷轉換,在當前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積極構建生態課堂是順應教育發展潮流的。
一、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1.概念界定
生態課堂的提法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生態課堂是將教育學與生態學相結合?!吧鷳B學的考察方式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它克服了從個體出發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認識到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都是某個整體中的一部分?!背寺撓档难酃猓鷳B學還從發展、和諧與共生的角度來探究自然、技術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借鑒生態學中生命、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將課堂中的人文環境塑造成互動和諧的狀態,以達到更好的教和學,就是生態課堂所要追求的效果。
生態課堂遵循著生態平衡規律,即各個因子和諧、平衡才能發揮各組成要素的正常功能,并由此產生整體功能的放大效應,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發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的。生態課堂的出現喚醒了一種思維方式,學校教育以課堂為軸心,從認知領域到生命領域,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延伸,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
2.理論基礎
追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對于教育的探索百家爭鳴,其中道教主張自然無為,天地萬物中本來就存在著最大的和諧,教育應該返璞歸真,摒棄教育對生命的異化思想。《周易》中也對教育“順自然”的狀態有所論證,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想象,但歸根究底是自然的產物,教育應該遵循“順自然”的法則,“順”即順應、適應、遵循,此處的“自然”并非指大自然本身,而是大自然中的“本然”法則與狀態。
在西方,“教育”本義為“引出”或“導出”,即把某種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通過一定的手段引發出來,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所以教育本身內涵中就有強調生態之意,教育活動追求的就是把自然人所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使其自然發展的一種狀態。
二、構建生態課堂的必要性
傳統高中教學中,帶有濃厚的“功利性”,以取得高分為目的,這嚴重偏離了教育的本意。在這種目的的主導下:
首先,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現有課堂教師掌控了話語權,預設代替了生成,學生在這樣嚴密控制的對話中,失去了個性、情感和思想,特別是自主發展的權利,陷入精神上的單一與蒼白。甚至,有些課堂,缺失的是目標的落實,展現的是膚淺甚至是虛假的學生主體性。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雙方面的,一方面教師生本觀念欠缺,教師是整個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更應該是引導者和塑造者,但是現實課堂中,仍然有許多教師扮演者知識的灌輸者,課堂秩序的控制者,甚至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壓抑者;另一方面,學生主體意識淡薄,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會受到教師的影響,但學生應該認識到,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課堂中,應該拋棄被動接受知識的心態,主動探索知識。
其次,教師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教師是生態課堂實現的關鍵,而目前狀況是很多老師穿新鞋走老路,填鴨、灌輸等屢見不鮮。傳統課堂還霸占著目前的講臺,課堂缺乏創新的氣氛。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化,而教師未能及時洞察,青少年在高中時期認知各要素迅速發展,認知結構不斷完善,抽象邏輯思維進入了成熟階段,辯證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有了大幅度的發展。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方式方法上應該結合高中生認知特點,選擇適合高中生的教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形式,由淺入深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力求拓寬學生視野,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上述種種問題給教育者帶來了挑戰,它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探索一種能夠助推生命成長的新模式。
三、構建生態課堂的途徑
1.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樹立生態化教學觀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做到真正的主人,就需要課堂的參與者教師能夠改變教學氛圍,了解學生、尊重學生、以生為本,使學生回到教學的中心地位。生態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群落中,每個個體都有不同于其它的時間、空間位置,所以需要明確學生和教師各自的生態位置,以學生為主體,發現學生的差異,保護學生的個性,樹立生態化教學觀,因材施教。
2.學生應該主動學習,樹立生態化學習觀
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課堂。在生態課堂里,教師不再是教學的權威者、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而是一個善于創設教學情境、富有教育機智、充滿教育智慧的引導者。生態課堂給予學生的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學習動機的喚醒、學習習慣的養成、思維品質的提升。
在生態課堂中學習效果的取得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努力。“上學為教,下學者,學習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學之半也?!苯處煹慕毯蛯W生的學組成了教學活動,那么整個課堂中教師需要和學生共同成長,教師應該樹立生態化的教學觀,學生應該樹立生態化的學習觀,二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結果,兩者的協調統一構成了課堂動態平衡的外部特征。其中,生態化的學習觀主要是指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學生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傳統課堂中的學生參與多是指課堂中的參與,新課改及生態課堂中強調學生參與備課,學生應該主動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價值觀念等整合到教師的教案中來,形成相關的課堂問題和知識答案;同時學生也要參與講課,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能力;學生還要參與命題和給出答案。通過參與,培養合作共生意識。
3.構建生態化的師生關系
課堂中存在著許多種關系,比如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自我關系、物我關系、人與環境關系等等。在生態課堂中,師生關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生態課堂強調民主與尊重,就是說在課堂場域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要求被尊重的權利,都有自由表達自己思想觀點而不受壓制的自由,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與其他學生同樣參與和發展的機會,學生與教師之間在地位上也是平等的。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生態課堂中的教學實質上是一種交往教學。這種交往教學觀主張,教學的實質應該是交往基礎上的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對話,而不僅是知識的授受。一般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但是基于系統優化的思想,我們認為不應把教學僅僅簡化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因為課堂中的各生態因子之間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而不是一個單向的、分割的整體。所以需要運用綜合的思維方式,統籌考慮,優化組合,達到學生個體的全面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哈明.教學的革命[M].羅德榮,譯.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2:9-11.
[2]朱開炎.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4(5).
[3]杜亞麗,陳旭遠.多維視域下的生態課堂理論訴求[J].東北師大學報,2010(3).
[4]王玉紅.生態成長在課堂——構建“生態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探索,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