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鳳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還是要實現教學有效性。要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有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為課堂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學生自覺主動的進行語文學習。
【關鍵詞】語文教學;有效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既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陣地。小學生生動活潑,容易對新生事物產生興趣、產生聯想。而且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領悟能力非常高,具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加以訓練聯想能力可以得到非常顯著的提高。當前的教育現狀來看,語文教學存在一定的困難,一個是當下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缺乏變化,不能很好地跟上時代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不夠生動,缺乏實踐性,再者就是前一種情況造成了部分學生的厭學情緒。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樹立有效的教學理念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教師應該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針對學生的情況,設計教學內容,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擔負著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基礎的重要任務。小學語文教學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及教師觀,做到教與學的統一,通過語文知識經驗的傳遞去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引導學生主動發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發展的機制,不斷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教會學生學習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應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的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亮點、優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學生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減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不談有什么學習興趣了。對此,作為我們語文教師更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長期養成的一種學習的自覺、自動的行為傾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具備以下良好習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第一是認真聽課的習慣。小學生注意力易分散,這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所以必須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以吸引住每一個學生的注意力,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專心聽課的良好環境,讓學生能專心聽講。第二是質疑問難的習慣。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具有豐富個性、創造意識、完美人格的社會主人,即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為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保護其智慧的火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善于啟發學生大膽提問,敢于質疑問難,敢于超越教師,并逐步形成習慣。
第三是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不說話的教師,能幫助學生掃除學習中的障礙,有效地
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難的字詞,教師不要馬上說出答案,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工具書。以逐步形成習慣。這是素質教育要求“授之以漁”的體現,讓學生在讀課外書籍時,遇到不懂的字詞,能自覺地查一查工具書,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第四是認真做聽課筆記的習慣。做聽課筆記,可以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內化知識、理清思路、提高聽力和記憶力、集中注意力和加強思維能力等方面得以提高。如果學生堅持做聽課筆記,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
第五是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僅是學生牢固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它是克服學生懶惰、不愿動腦動手、不思學習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逐漸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四、倡導學生開展合作的小組式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組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學校改革課堂教學,也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應用與研究.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都驗證了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堂教學常規組織形式在提高學習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新策略。
學習是認知的過程,也是滿足學習者心理需求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伴隨著濃厚的情意色彩。學習行為又是一種社會化行為,唯有同他人溝通、互動,才能取得較大的成效。研究性學習具有多元目標,包括激發創造精神、增強主體意識、陶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會收集與處理信息、學習體驗科學研究、學會人際交往養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等。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不僅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并且還通過情意因素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以及非認知品質(如人際交往等)的提高,同時也滿足了每個學“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將不僅使學生“學會”、“會學”,而且使學生“樂學”、“好學”,所以,小組合作學習理所當然地成為研究性學習的比較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
五、注重課外閱讀
閱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始終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閱讀習慣的培養對于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加積累、提高能力有著其他活動無法替代的作用,對學生的一生都有益處。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現在我們面對閱讀內容,有些教師和學生表現出了無所適從。課內閱讀被老師分析得支離破碎,提不起學生興趣,課外閱讀被學生當做“放松課”,沒有引起應有重視,導致實際教學收效甚微。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相對的穩定性。良好的閱讀習慣能提高閱讀效果,所以教師指導課外閱讀時,要有意識的強化學生的閱讀習慣,使之養成自覺的習慣。
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適合與自己閱讀的讀物推薦一些優秀文章,動員學生閱讀。學生求知欲很強,很多學生有多讀書的愿望,但不知道讀什么書好;少數學生因為學習任務重,怕課外閱讀占時間,影響功課的學習,因此不敢多讀課外書。這時,如果我們能適當引導,就能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把課外閱讀引向正道。我經常給學生讀一些課外優秀詩文,引導學生,感染學生;有時帶一些書刊到教室,或介紹或供學生自由選擇。教師只要引薦,就會有人去看,慢慢影響開去。一是要選擇健康、適合的課外讀物。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來進行的,有的喜歡名家名著;有的喜愛科普作品;有的迷于軍事知識;還有的只對卡通書籍感興趣……因此,我們放低要求,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二是選擇健康、有價值的書。課外閱讀益處很多,但開卷未必有益。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論文格式,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尤其孩子,純凈幼小的心靈如果借助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和經典名著來滋養,心靈會日漸純凈,感情會日漸豐富,興趣愛好會日漸廣泛,智力與承受力也將日漸增強。
尹慧珍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廣大教育者校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推出了“有效課堂”,全校老師積極行動,熱情高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要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要積極挖掘教學資源,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使學生要學、愛學、樂學。
【關鍵詞】語文;課堂;有效性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有幾點體會:
一、挖掘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雖然執教了多年的語文,但每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系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于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于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二、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起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激發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讓學生一起訂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系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學生主人意識越強,他的學習參與意識也就越強,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變“要我這樣學”為“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同時,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課堂內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教師管理井井有條,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該活的時候活得起來,該靜的時候控制得住。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后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學生通過實踐,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于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有的教師總結出“五讓教學法”:書本讓學生讀,見解讓學生講,“三點”(重點、難點、疑點)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這是值得可取的。
三、善于激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
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有位老師講授《五彩池》,在解題之后問道:“五彩池在哪里?誰能說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誰能說說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學生急于到文中尋找答案。這樣的學習活動就使學生學得自覺、主動。這個引言為這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學得興趣盎然。開端引趣的方式“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匯。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創設問題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發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么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么?等問題。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