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能看到,一句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同時,一句話也可以功敗垂成。
既然語言有這么大的魅力,我們教師的語言更應該成為語言藝術的典范,因為早有前輩說過:“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創造一個奇跡”。作為一名教師,每天甚至每節課都會遇到芝麻大的棘手事,這些“小兒科”的事雖然談不上是“疑難雜癥”,卻也讓為人師者勞心費神,如若處理不當,可能引起師生矛盾。但是只要我們掌握了語言的藝術,大可不必殺雞動用宰牛刀。因為在我們教師挑剔的眼中,恨鐵不成鋼的心中,總是要批評的比要表揚的多,可若是我們總是讓批評的話語赤裸裸的脫口而出,那帶給學生本人的殺傷力該有多大,而且我們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為人師者的我們能美化我們的語言,效果又如何呢?且看我教學中的兩個真實事例。
我現在帶的兩個平行班中,一個由我擔任班主任,我的教學工作因為“班主任效應”,自然很輕松,但是另一個班則讓我頭疼不已。上學期的一個早晨我去上課,鈴聲早已響過,可仍然有五個空位子,那五個男生說白了就是坐在教室里的社會青年。我邊上課邊等,大約十分鐘后,我看到窗戶邊走過的五個身影,頓覺得心里輕松了許多,畢竟人在課堂,就不會出什么大亂子。剛想著,他們幾個人大搖大擺連報告都沒喊就進了教室,學生們朗朗的書聲也戛然而止,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我不禁回頭一看,他們每人手捧一桶泡好的康師傅方便面!所有同學的眼睛齊刷刷的望著我,等著看我怎么擺平他們的班霸。我強忍著內心一觸即發的炸彈,平靜地講完幾個重點問題,安頓學生自己做練習。我估摸他們的面也已經泡的很過了,便說:“你們幾個端出去吃吧!”他們出去了,我就在過道里貌似巡視其他同學的練習情況,其實在想如何處理這件事。因為這件事情的處理結果直接關乎我為師的尊嚴,如果處理得法我便是霸主們的“霸主”,才有站穩講臺的資格,如果矛盾激化,我怕是顏面全無,以后被他們轟下講臺的次數還多著呢!
我的大腦飛速旋轉著,用最短的時間集合我所有的智慧因子。等他們吃完了,我便去教室外和他們談話。“面是不是都陀在一起啦?實在不好意思,我想讓你們把那幾個講解聽完了再吃,結果時間沒把握好,反而延誤了你們的時間,影響了面的口感,我給你們先道個歉!”聽我和顏悅色的說完,他們幾個人的臉上開始泛起紅暈,有點不自在地扭捏起來。我又接著說:“我給你們都上了兩年的英語課,還從沒給大家要求過上課不能吃方便面,俗話說‘無知者無過,我再給大家道個歉。”他們的臉漲得更紅了,頭也低下了,難為情地說:“老師,我們錯了,以后再不這樣了!”看到他們知錯的樣子我趕緊趁熱打鐵,在當著全班的面表揚了他們能知錯就改的好品質,隨后是全班熱烈的掌聲。
一場勢必驚濤駭浪的戰爭,最終未見硝煙彌漫就恢復了風平浪靜。我相信全班熱烈的掌聲不光是給他們的,也有我的份!
上學期期末考試前的一周,也是在課堂上,大家都聚精會神地復習我方才勾畫的幾處重點。正當我給一個小組的同學講解時,靠門的一個小組里傳來悉悉索索的聲音,開始我沒怎么當回事,想著教室里的肅靜足以鎮壓這種無益的干擾,繼續給他們講解,一道題沒講完,悉悉索索居然迅速演變為嘻嘻哈哈,這下非制止不可,該我出手了!走過去一看,連我也忍俊不禁:他們組里面有個女生右胳膊骨折了,打著石膏,用繃帶掛在脖子上吊著。可是眼前她的那條用石膏固定的胳膊好好地放在桌子上,吊胳膊的繃帶卻套在她對面的兩個男生的脖子上。我看到的一幕,全班同學當然也都看見了,我還能強忍著想笑和發怒的矛盾情緒,可是學生已經笑得前仰后合,炸開了鍋。我一下子竟不知道該說什么來制止這場惡作劇,但我知道全班性的起哄想要瞬間平息必須要靠我的智慧。馬上,我便有了主意。我說:“這件事情是可笑,如果我不制止,這節課大家可以一直笑下去,浪費掉剩下的半個小時,可是如果我們現在就收心學習,僅僅耽擱了剛剛過去的兩三分鐘,就當他們給我們調節了一下課堂氣氛,下面的半個小時你們自己決定怎么度過!”頃刻間,教室里安靜下來,大家紛紛埋頭回到復習中去。
試想一下,如果我情急之下劈頭蓋臉一頓臭罵,那么我親手毀掉的不止是他們的一節復習課,還加劇了師生矛盾,惡化了師生關系,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不是刻薄的語言,不是嚴厲的責罰才能讓孩子對老師的教育言聽計從。讓批評的話語轉個彎再出口,能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溫柔和嚴厲,真正感受到老師不同于父母的而又勝似父母的愛。現在00后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順心順意慣了,他們拒絕學校里簡單粗暴,批評打罵的教育方式。因此常聽到周圍同事或網上電視上看到同行在抱怨“老師越來越難做了;孩子都被寵上頭管不了了;一屆不如一屆了,如何等等。”但是,反過來想想,現在的孩子也是孩子,也像以前的孩子,甚至和當年的自己一樣調皮搗蛋和淘氣任性,只是因為物質和精神生活更加豐富而比以前的孩子見多識廣,更懂事,更成熟,甚至有些方面還強于我們老師,因此,他們對老師的要求更高更嚴。時代變了,孩子變了,如果我們繼續沿用陳觀念舊方法,勢必師生矛盾愈尖銳,工作壓力愈大,倍感事業進入低谷,事事不如意,愁進校上班,更愁進教室上課,不知不覺患上職業倦怠綜合癥,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著退居教學二線抑或退休,然而度日如年的過日子太難捱了。與其這樣,還不如我們積極思考應對策略,重新認識定位學生,自己尋找愉悅的教學方法。
話有三說,巧說為妙,如果我們善于美化自己的教學用語,便能以三寸不爛之舌化解課堂的“干戈”為“玉帛”,重新揚帆起航,在自己曾經滿腔熱血耕耘過卻一度心灰意冷的三尺講臺上梅開二度!
作者簡介:
徐銀霞(1985.11~),女,甘肅平涼人,中學數學二級教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