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 目的 探析中醫穴位埋線治療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臨床療效。 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7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療法,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入中醫穴位埋線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評分等。 結果 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82.86%,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GMFM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GMFM評分為(35.05±9.43),對照組GMFM評分為(28.96±8.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中醫穴位埋線治療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除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外,還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 中醫穴位埋線;康復療法;不隨意運動型腦癱;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2(c)-0158-03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n Chinese Medicine Catgut Implantation Treatment for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FANG Fang
Department of TCM rehabilitation,Heilongjiang Second Hospital,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catgut implantation treatment for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Methods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5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given catgut implanta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gross motor function test scale (GMFM)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bvious, (82.86% vs 60.00%),(P<0.05), the difference in the GMF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 before treatment,(P>0.05), the difference in the GMFM score between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bvious after treatment,(35.05±9.43)vs(28.96±8.17)(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catgut implantation treatment for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is good, which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but also obvious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atgut implantatio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腦性癱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兒科疾病,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嬰幼兒階段內,因各種因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癥[1]。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生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以及姿勢異常,此外還合并有智力低下與視、聽、語言功能異常等[2-3]。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由于患者的殘疾程度較重,因此治療頗為棘手。該研究隨機選取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常規康復療法聯合中醫穴位埋線治療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隨機選取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70例,均為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病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療法,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入中醫穴位埋線治療,每組35例。研究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6~30個月,平均年齡(14.3±5.2)月;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7~30個月,平均年齡(14.4±5.5)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6~30個月者;②符合錐體外系損傷導致的不隨意運動型腦性癱瘓者;③堅持完成3個療程治療者。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先天性心臟病、癲癇、智力低下者;②其它疾病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以及正常兒童暫時性運動發育遲緩者。
1.4 治療方法
常規康復治療:包括:①運動療法:采用Bobath法,通過抑制性手法控制關鍵部位,以起到抑制患者異常姿勢、異常姿勢反射以及異常運動模式等。根據患者的體質,每天訓練1 h左右;②按摩:主要以促進氣血流通、改善運動、矯正姿勢等為主,手法主要有循經推按、穴位點壓、異常肌肉按摩以及姿勢矯正等;③作業療法: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精細運動發育年齡,有計劃性的進行抓握與放松、抑制異常運動姿勢、促通正常運動、視覺跟蹤等;④物理療法:包括水療、蠟療等。其中水療通過水中泡沫以及漩渦刺激患兒的全身,使得肌肉得到鍛煉。另外,水的溫熱刺激能夠緩解患者肌肉痙攣狀態,具有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蠟療則是采用固體熱蠟熱敷在患者的局部,使得局部的肌肉得到放松,減少肌緊張。中醫穴位埋線:埋線穴位選擇風池次、天髎次、臑會次、天宗次、承山次以及伏兔次等。操作時囑患者取俯臥位,常規皮膚消毒,使用1~0號羊腸線從12號注射針頭穿入,用手指固定注射針頭末端引出的羊腸線,將注射針頭刺入穴位1~2 cm。然后退出針頭,將皮膚外的羊腸線剪斷,并用手指捏起皮膚,采用5號注射針頭將羊腸線完全推入皮下。埋線每10 d進行1次,1個月為1個療程,共持續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由于國內尚缺乏該病療效的判定標準,參考相關文獻,根據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評分進行療效評定:顯效:GMFM評分提高>15%;有效:GMFM評分提高≤15%;無效:GMFM評分未提高。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MFM評分。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數據的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82.86%,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GMFM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GMF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研究表明,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可以分為先天因素以及后天因素兩大類[4]。由于該病屬于一種綜合征,因此病變的范圍較廣,且臨床癥狀多樣,給治療帶來了較大的困難。目前對于該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以及早期治療方面,由于單一治療手段治療該病沒有明顯的效果,往往需要進行綜合治療[5]。中醫學中雖然沒有“不隨意運動型腦癱”這一病名,但是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可以歸屬于“五遲”“五軟”“五硬”范疇。該病發生的病因主要為先天稟賦不足,導致成胎時澆灌不足,受胎之后氣血難以長成。
穴位埋線是中醫學針灸理論以及現代生物醫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