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新
【摘要】歌唱是聽覺藝術,要想獲得聲情并茂、感人肺腑的歌聲,需要演唱者具有扎實的演唱技巧、良好的藝術文化修養、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作品內涵及完善的臨場心理素質,從而使作品更充分、更富有創造性、更完美地表達。
【關鍵詞】歌曲;演唱;情感表達
意大利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曾說過:“對于一個學音樂的人,不管他在音樂的演唱技巧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達,他不是藝術家,而是藝術匠,匠人滿街都是,而藝術家卻在百萬人中難找一個。”可見情感在歌唱中是如何重要。歌唱是聽覺藝術,是要通過美妙的歌聲來表現的,以聲傳情,以情感人,情感是歌唱的靈魂,歌唱藝術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演唱者的情感表達。筆者將從下面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歌曲演唱的情感表達。
一、練就扎實的發聲技巧
發聲技巧是歌唱的前提,就好比建造房子,首先得把地基打好,地基越結實,房子就越結實。發聲技巧就是歌唱的“地基”,要想獲得聲情并茂,感人肺腑的歌聲,必須掌握一套正確、科學的發聲技巧,就如蘇軾在《書李伯時山莊圖后》中說:“有道而無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意思是說,如果缺乏技巧,便難于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的情感表達必須運用純熟的發聲技巧,生動、形象地表達歌曲的思想內涵,以優美、富有感情的歌聲感染、打動人們。記得一次在觀看社區的文藝演出時,一位姑娘,嗓音條件非常好,音色甜美,但吐字不清,語調處理不當,吸氣就像是拉風機,稍有聲樂基礎的人一聽就能判定她是從未受過正規、科學的歌唱訓練,演唱缺乏完整性,毫無美感可言。
掌握發聲方法、氣息控制、咬字清晰、強弱自如、語句連貫、音色統一及聲音靈活自如等一系列技巧都離不開演唱者長期的刻苦、科學、有效的訓練,只有練就了扎實的發聲技巧,把一切技術技巧溶于歌曲之中,真正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才能更好地為歌曲演唱的情感表達奠定基礎。
二、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
歌唱使命在于傳達作品豐富的精神內涵,因此演唱者不僅要有完善高超的演唱技巧,而且還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廣博的文化藝術修養。每一部作品都與創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世界觀、人生觀、美學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演唱者對生活和藝術沒有相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就不可能真正領會創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要表達的內容。而這些都源于演唱者不同程度的文化修養及其生活體驗,因此演唱者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才能把凝聚著深厚文化內涵的作品最大程度地去體現。然而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的提高不可能短時間內實現的,只有通過成年累月地努力吸取各種人類文化成果,如多涉獵一些中外文學、歷史、哲學、美學及宗教思想方面的知識,多欣賞歌劇、舞蹈表演、多欣賞器樂演奏、多朗誦詩歌、多觀看影視、多參觀畫展,尤其要多欣賞名家演唱會,仔細揣摩他們的歌唱方法、情感表現,多研究他們的舞臺動作、眼神、表情,然后自己對著鏡子多加練習、模仿,要使觀眾被打動,首先必須自己打動自己。同時要盡自己的能力多演唱一些古今中外各個時期、風格各異的杰出歌劇作品、藝術歌曲及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民歌,這些藝術成果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演唱者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提高自己的思想水準和生活體驗,開闊視野,把各種藝術、文化的領悟、感受融匯貫通,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準確把握歌曲的思想內涵、風格特點和音樂形象,并生動地刻畫成作品的主人公,身臨其境,就會達到情真意切,恰到好處地進行情感表達,使歌唱達到最高境界。
三、準確理解作品的內涵
著名聲樂教育家喻宜宣教授說:“如果對作品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微,就無法理解作品,更達不到藝術表現的境界。”每一首歌曲都凝聚著創作者的強烈的情感及創作目的,它不像文學、繪畫作品那樣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而是要通過演唱才能實現它的藝術價值。每一首歌曲所表達不同的主題思想,有對人生真諦的感悟,有對祖國、對人民的摯愛,有對大自然的感恩贊美,還有的是表達蔑視權貴,憤世嫉俗的情感等等。要想唱好一首歌,必須要仔細分析歌曲的創作背景、歌詞、音樂術語及表情記號,從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風格特點,進而準確把握作品情感的表達。
當我們要演唱一首歌時,首先要認真查閱資料,了解創作者的創作背景,并將歌詞反復研讀,進而把握歌詞所蘊含的情愫,細細體味作品的內在情感,是歡樂還是苦楚?是興奮還是激昂?正如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說的:“總譜上的標志是憂傷,但是幾分憂傷?哪種憂傷呢?內在的、暗淡的,或者僅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沒有說明,我只有自己作出判斷。”因此需要演唱者認真、仔細研讀作品,反復揣摩、推敲,領會作品所標注的具體要求,分清歌曲表達的內容和風格類型,確定演唱時的情感方向。例如在演唱《黃河怨》時,首先要深入了解《黃河大合唱》,它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創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并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黃河怨》源自《黃河大合唱》的第六樂章,是一首女高音獨唱曲,是《黃河大合唱》情緒渲染的高潮。了解了創作主題后,還要弄清歌詞內容,從歌詞中捕捉角色演唱時的內心活動,從而更準確塑造人物形象。歌曲講述了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一位痛失愛子、遭受日寇蹂躪欺侮后的無比悲痛、羞辱難奈、憤懣絕望的婦人奔逃到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準備投河自盡前的哭訴。該曲是一個單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描寫一位婦人對著狂風、烏云、波濤洶涌的黃河的痛苦泣訴,第二部分描寫婦人對命運的苦難,對侵略者的痛恨,對痛失愛子的錐心泣血,對遭受欺侮、無顏于世的羞辱絕望,給人以肝腸寸斷的痛楚,第三部分進一步表達了強烈的悲憤情緒,描寫主人公以死反抗,葬身在波濤洶涌的黃河中,并呼告丈夫要為可憐的妻兒報仇雪恨,把歌曲推向至高點。此曲作為一首強烈悲劇性的歌曲,正如冼星海指出:黃河怨!代表婦女被壓迫的聲音,被侮辱的聲音。要塑造成一個既悲慘又絕望、既憤慨又無奈的人物形象,飽含著悲慘、哀怨、纏綿、哭訴的音調且含著眼淚演唱的悲歌。因此,只有認真、詳細地研讀作品,正確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準確塑造角色形象,才能把作品的情感內涵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四、重視臨場心理素質的培養
作為一個演唱者,臨場心理素質完善與否,直接關系著演唱的成敗。因此,演唱者在臨場表現尤為重要,有些演唱者雖然具有出色的技術,也能夠充分領會作品的情感內涵,但是每次上臺,就會怯場,難以發揮應有的水平。針對這一困擾,這需要平時有意識地鍛煉、努力培養,在生活、學習中一點一滴地逐漸形成:第一,以一顆平常心正確對待演唱,不要過分關注結果及別人的評價,專心致志地進行演唱,即便出現些小的瑕疵,千萬不要斤斤計較,要當作正常現象來看待。第二,多參加演出實踐,尤其參加一些非正式帶娛樂性的場合演唱,氛圍較為輕松、歡快,自然會緩解緊張情緒。大大小小的場面經歷多了,應變能力、臨場發揮都會得到不斷提高。第三,做好120%的準備工作,提高自己對作品的熟練程度,害怕失誤的心理也會減少。再說即使發揮失常,也有100%的發揮實力,如果只有100%的把握,要是發揮失常,就只有發揮80%的水平了。第四,忘我地歌唱。丟開一切私心雜念,全部注意力投放到演唱中,把自己置于作品的角色中,與作品的意境相容,才會有更恰切的情感表達,才會擁有動人美妙的歌聲。第五,加強演唱技巧,增強演唱信心。只有勤學苦練,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進而提高自己的演唱信心,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技藝高了,自然就可以使自己變得膽大信心足。從這幾方面著手,臨場的緊張感和膽怯現象會得到緩解,慢慢鍛煉至“揮灑自如”,為成功的演唱又靠近了一步。
總之,歌曲演唱情感的提高,有賴于演唱者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它不僅僅取決于發聲技巧,更多的是依靠演唱者認真探索、挖掘作品的深層次內涵,有效地把握歌曲的情感,進而恰如其分地表達,把生動、具體的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感染并打動觀眾,達到歌唱藝術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王次炤:音樂美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薛 良:歌唱的藝術[M]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2002
[3]周小燕:聲樂基礎[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4]王如湘:跟我學唱歌·美聲唱法卷[M] 湖南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