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華

摘要:本文總結了60例老年肺性腦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技巧和方法,分析了臨床護理的對策和方法,認為加強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早期病癥,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可以減少誘發肺性腦病的感染機率,對緩解患者的病情,提高醫治護理療效,降低病死率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老年;肺性腦病;臨床護理;分析
肺性腦病是慢性胸肺疾病或脊柱疾病導致的缺氧、呼吸衰竭、二氧化碳潴留而導致的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所導致的神經精神障礙綜合癥,具有病情危重、易變化、死亡率極高的特點,其預后率、臨床病死率高達55%以上,臨床觀察、積極護理非常關鍵。本次研究中選取我院60例肺性腦病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次抽取的60例肺性腦病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為55~78歲,基礎病因全部為慢性阻塞性肺部,均符合1980年制訂的肺性腦病診斷及臨床分級標準。依據病史記載發生肺性腦病誘因慢性肺氣腫20例,支氣管哮喘17例,肺心病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恍惚、淡漠、精神異常或興奮多語,重癥患者呈半昏迷、昏迷、抽搐狀態,病理反射陽性。
2 臨床護理
2.1心理撫慰 肺性腦病患者心理負擔較重,對病情根治缺乏信心,擔心經濟負擔加重等,進一步導致患者情緒低落。護理人員應體諒患者的心情,幫助患者解除恐懼、悲觀心理,恢復正常心理狀態,安心接受治療。
2.2密切觀察 臨床護士應全面了解病患病情,仔細觀察病患狀態,夜間加強巡視,觀察其神志變化。肺性腦病早期有睡眠紊亂狀態,夜間尤其興奮,常與一般的睡眠障礙相近,應仔細分辨。護士應連續監測患者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變化,觀察患者咳嗽、咳痰情況,查看痰的顏色、性狀,并注意患者的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情況,密切關注患者的夜間休息狀態。
2.3應用呼吸興奮劑、解痙劑、抗生素 氣道痙攣是肺性腦病患者常常出現的現象,導致患者呼吸困難,氣道失水增加,無法自主排除粘稠痰液。通常需要適當補液或解痙劑保持氣道通暢,使用呼吸興奮劑控制呼吸中樞興奮,增加通氣量,減輕缺氧現象,幫助患者有效的排出二氧化碳。在進行大劑量的靜脈滴注時,護士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和幅度,是否出現惡心、嘔吐、抽搐、大汗、驚厥等不良癥狀,一旦發現問題立即停止用藥,采用無創或有創呼吸機輔助支持治療,監測血氣分析數據、調整呼吸參數,判斷呼吸機的治療效果,并通知醫生協助處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治療肺性腦病的關鍵。應及早對患者進行藥敏實驗和行痰培養,按照大量、長期、聯合的治療原則去合理使用抗生素。
2.4酸堿、水電解質紊亂的觀察處理 肺性腦病患者由于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會產生酸中毒,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大量激素或利尿素又會出現代謝性堿中毒,都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的病癥反映:患者會出現腹脹、厭食、乏力、表情淡漠現象,嚴重情況下患者會產生躁動不安、精神錯亂狀態。醫護人員應仔細辨別這一癥狀與原發病的差異,區分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謝性堿中毒的不同癥狀表現,通過血氣分析判斷病因,及時調整治療方式。研究數據顯示當患者在pH 7.1~7.0時,死亡率高達93.7%,而pH<7時,患者會死亡,必須適當滴注NaHCO3液可改變機體的pH值,同時準確控制和記錄24 h的出入量。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醫囑對合并不全患者實施滴注控制,限制攝入水量,讓患者進食高熱、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飲食,針對昏迷患者給予鼻飼,提供營養素平衡的流質、半流質或電解質飲食,對氣管插管、切開患者通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滿足機體需要。工作中應提高護理技術,快速準確地給患者滴入脫水劑和利尿劑,注射高滲劑和甘露醇,防止滴液滲漏,觀察病情的細微變化,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定期檢測血生化指標,及時發現異常,報告醫生處理。
2.5應用氧療 氣道通暢是氧療的前提,而氧療不當是肺性腦病的重要誘因之一。當患者缺氧伴明顯二氧化碳潴留時應采用低濃度、低流量的鼻導管給氧方式,當患者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時可采用高濃度(>35%)的給氧,針對慢性阻塞性肺部患者的氧療,應以PaO2達到安全水平(55~60 mmHg)為限,防止高濃度的吸氧解除了低氧對呼吸的刺激,產生抑制效應。護理人員應仔細觀察患者吸氧后的反應,如果出現神志漸好、呼吸幅度加大、頻率減緩、心率減慢至>10次/min,說明氧療產生了效果。對脾氣性格改變,產生暴躁、反常情緒的患者及時檢查血氣指標,給予低濃度給氧;如果當實施氧療后仍然沒有好轉現象,并更加惡化的患者,應盡快使用人工氣道和機械通氣的方式輔助呼吸。夜間患者持續低流量吸氧時,應加強巡查,保持通暢狀態,防止吸氧管脫落,并叮囑家屬不可隨意調節氧流量,保證氧療的正常進行。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減少意外發生。
2.6保持呼吸道通暢 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如出現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嗜睡狀態或興奮多語、躁動不安、呼吸急促等現象,應及時結合動脈血氣分析,關注肺性腦病的發生。根據醫囑給予肺腦合劑靜脈滴注,對煩躁不安患者實施專人看守和床欄保護。醫護人員應及時解除患者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狀態,給患者服用解痙平喘藥物。對久病無力患者且有清醒咳嗽反應的患者,應協助其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咳嗽排痰。臨床護士可將指、掌卷曲呈碗狀,有節奏地自下而上地拍叩,協助患者咳痰。也可使用霧化設施,幫助昏迷患者氣道濕化,進行負壓吸痰,防止痰液滯留堵塞呼吸道。當上述方式無效時,應迅速實施氣管插管、氣管纖維鏡或切開氣管吸痰,促使呼吸通暢。
2.7基礎護理 基礎護理的重點是皮膚和口腔護理。呼吸衰竭患者經常張口呼吸,會引起口腔唇部干燥,需要經常濕潤口腔,防止感染。護理人員可用薄濕紗布覆蓋在患者口唇上,防止呼吸道的干燥,并涂抹油脂減少唇部的干裂。針對活動受限、長期保持被動體位的患者,應協助家人清潔干燥受壓皮膚,隔2 h予以按摩護理,保持床鋪的平整防止患者產生褥瘡。夜間護理時針對年齡偏大患者加強巡查。
2.8出院健康指導 叮囑患者減少呼吸道不良刺激,戒煙。生活環境應定時通風,控制空氣中的冷熱刺激和毒氣吸入,調整室內溫度,防止受涼感冒。平日飲食應注意攝取高蛋白、高能量、高維生素的食品,并注意飲食要易消化、注意低鹽;患者應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提高身體抗病功能。應輔導患者學會有效的呼吸技巧,采取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一旦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就醫處理。
3 結論
肺性腦病是慢性胸肺疾病引起的嚴重并發癥,死亡率極高。臨床護理非常關鍵。肺性腦病患者的護理服務,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有效掌握疾病的動態信息,盡早發現異常現象,盡早進行及時處理,減輕疾病對腦組織的損害,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有效恢復,有效緩解病癥,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提高醫療護理的質量和療效。
參考文獻:
[1]陳志瓊,羅世林.肺性腦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1,14:2199-2200.
[2]何秀香,周秀娟,朱平先.肺性腦病患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4,02:209-210.
[3]孫瓊.老年人肺性腦病的誘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04:87-88.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