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愛菊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成為了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一、看一看,激發興趣
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表現為“我要學”。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
如我在教學《自己拿主意》一課時,首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書中的插圖,然后問:圖上畫的爸爸、媽媽的表情怎么樣?學生說,微笑的、很滿意的、開心的表情。我緊接著問:爸爸、媽媽為什么高興、滿意的微笑呢?這一問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因此,學生必須仔細觀察思考圖片中小朋友的舉動,和教材中所附的文字后才知道。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的責任真正地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這時的學習是一種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
二、聽一聽,整體感知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它表現為:強調身體性參與。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如在教學《我愛綠樹 我愛藍天》一課時,教師配樂讓學生欣賞圖片后,讓學生想象身處大自然美麗風景之中,并要求學生把親身體驗聯系起來,再回過來看一看課本。這樣不但對課文有了整體印象,而且由書本知識拓展到生活知識,這是品德與生活教學目標的體現。
三、問一問,調動思維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作為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只有通過問才能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
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老師問,學生回答;有時學生問,老師點撥;有時學生之間相互問答。如在教學《愛清潔講衛生》一課時,首先老師出示課件,讓學生觀看一位小朋友眼睛的對話后,接著老師問:眼睛可以讓我們清楚的看到這個世界,同學們想象一下“假如沒有眼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呢?”這一問,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假如沒有眼睛,就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有的說,假如沒有眼睛,不能讀書、寫字了。等等就這樣,把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了。同時學生也就很快把愛護自己眼睛的重要性弄明白了。
四、讀一讀,深化感悟
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就應靠學習主體──學生感悟獲得,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探索,在讀中感悟。
如同在教學《我愛綠樹我愛藍天》一課時,要求學生反復自由朗讀課文的前言部分后問: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甲說,我好象看到了大自然。學生乙說,通過反復讀我想起了自己和家人到郊外游玩的情景。學生丙說,我覺得要是天天生活在那種地方該多好。我追問道:你是從哪兒體會出來的?他若有所思地說,我是從課文的圖片中體會出來的。從學生的發言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把看圖和讀文結合起來的讀書方法。同時也感悟出人文情懷的美德。
五、找一找,探索發現
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表現為通過學習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通過“找一找”這種方式,會使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一在二年級下冊《紅綠等在站崗》一課中,課問首先出示了三組圖片。我在教學中,先向學生提出: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找一找,圖中的小朋友會不會遇到什么危險?怎么會遇到危險呢?學生隨后仔細的在圖中尋找。他們找到,路邊有信號、交通標志等。明白,交通標志、信號燈、還有交警手勢,他們是無聲的語言,如果你知道他們在說什么,在外行走時,就會更加安全。
六、編一編,不斷創新
“編”是一種創造。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編一編會引發出他們的靈感。只要我們相信學生,就不怕他們不成功;只要我們尊重學生,就不怕他們不守紀;只要我們依靠學生,就不怕他們不創新。
七、畫一畫,優化整合
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畫畫的方法,來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是課標中提出的學科整合的具體體現。如在教學《四季》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先說一說,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并說明其理由。然后要求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季節用彩色筆畫出來。就這樣既深化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繪畫技能,更是實踐的重要途徑。
八、演一演,促進發展
實驗教材的明顯特點,就是圖畫有情境,課文有情節,故事有情趣,給孩子們提供表演的舞臺。如我在教學《在家里》一課時,先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編短文,然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演短文中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心理情感。頓時課堂上的氣氛十分熱烈,學生的表演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真可謂一演勝千言,學生模仿課文編短文,自編自演,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表演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在編排中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學生在說與做的歡樂氣氛中受到教育,嘗到成功的喜悅。這充分體現了現代學習方式中強調的體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