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云燕
數與計算將伴隨人的一生。一個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數學知識,基本上在小學階段就學全了。因此,在小學階段學好數與計算的基礎知識,并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是終身受益的。
然而學生計算的錯誤,卻是小學教學中仍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很多教師在批改作業時都會發現,有很多學生并不是不會做計算題,而是會做而做不對。作為教師必須認真分析錯誤原因,制定對策,減少錯誤率。在平常教學中,學生無論是平時的作業還是素質評估中,計算錯誤屢見不鮮,也不是只在差生中出現。其中的原因我想應是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很多老師都歸結為學生做題時不夠細心,那么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試試:
一、感知比較粗略。
小學生在計算時,首先是通過感覺器官來感知數,符號或數的符號組成的算式,即看題,讀題審題。小學生感知事物不仔細、不全面,比較籠統、模糊,只能感知客體的個別部分,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較低,他們一般還不會獨立地給自己提出感知任務,即使對于教師提出的任務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攏,集中感知事物。這就造成小學生的計算時,由于受到算題本身的影響,常常會感知不全面,不精細,造成抄錯數字或漏寫數學等。有時由于觀察不具體,只看到大致輪廓,遺漏了某些細節而導致錯誤。針對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教師應注意重視首次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提高他們感知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準確、生動、鮮明的首次感知材料,突出學生容易忽略的部分,加強其刺激強度。在作業批改方面,要盡量挖掘他們的優點,評價從寬;對于他們的不足處,要正面引導。如對每次作業應用紅筆作出肯定的標志,如用“√”“優”等,定期展示班級學生的學習成果,對于每個學生的進步予以及時的肯定和精神獎勵等。當學生看到自己學習被肯定,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不斷地培養學習興趣,更加努力地認真感知學習對象,從而減少因感知錯誤造成算錯的情況。 例如有的學生在計算進位加法或退位減法時,忘了加1或退1;有時在草稿上計算是正確的,可抄到作業本上抄錯了等等,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只注意知識的學習,也應重視能力的培養。
二、要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堂練習。
學生的練習是別人無法代替的,課堂教學如果不能實現“當堂訓練”,就會成為“夾生飯”。沒有時間進行必要的課堂練習,要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們有必要留有足夠的課堂練習時間,如每節課留5—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計算練習,并隨時隨地反饋練習中的問題,教師進行糾正。
三、不良的計算習慣造成計算錯誤
數值計算有一定的艱苦性,內容枯燥,情況復雜,一步有誤,全盤皆錯。因此學生的良好計算習慣是正確計算的保證。小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應包括四方面:即細心審題、認真計算、正確估算、仔細檢查。為了讓學生掌握運算法則,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教學生計算時,記住這樣六句話:計算之前先看題,先算乘除,同算加減,有了括號要先算,能夠簡便則簡便,老師可要求在計算時要有責任心,計算時充滿信心,對每一道題都要做到一看(看數字、看運算)二想(想怎樣計算)三算(根據想好的,仔細書寫)四查(看計算是否正確),有時還要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驗算。計算要有耐心,一道題未做完做不對決不罷休。還有要學生書寫一定要認真,因為只有書寫認真,學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這樣學生的答對率就提高了。學生久而之久就能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算理的強調是必須的,但算法的指導不可缺。
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計算法則是計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規則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機械操練也許也能掌握其計算的方法,但這種“依樣畫葫蘆”式的掌握,其遷移范圍是非常有限的,無法適應干變萬化的具體情況,更談不上靈活應用、所以,我們必須要處理好算理和算法的關系,引導學生循“理”入“法”,以“理”馭“法”,并通過智力活動,促進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蘇教版2年級下冊教材“兩位數乘1位數”中,教學20×3時,要讓學生明白算理:20是2個10,2個10乘3得6個10,6個10是60,所以在計算20×3時,只要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1個0,也就是20×3=60:又如教學“分數除法”時,教師必須首先明確,這是在學生學會“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關鍵是根據分數的意義,把分數除法轉化為分數乘法來計算的。
四、增加計算器的使用是必要的,但學生的筆算不可取代。
我們知道,計算器可以幫助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理解數學概念和法則:因此,《數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計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過使用計算器讓學生從繁瑣的紙筆計算中解放出來,也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以前,學生比較厭煩大量機械重復的計算,也不喜歡那些復雜的習題計算。所以新課標對計算降低了要求,計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稍復雜一點就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這樣的安排,學生是非常歡迎的,但有時又會遇到新的問題,學生為了方便和省事,上數學課常常帶著計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計算器代替了大多數的筆算。那么是不是意味著計算器的計算方式可以代替筆算呢?當然不是的。一些復雜的計算可以使用計算器,但作為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的筆算要求是必須要達到的。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以及計算技能的形成,必須建立在1些必要的訓練基礎上。所以,在適當范圍內的一定數量的訓練和練習是必要的。否則,對學生所學矢口識的鞏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是不利的,也會逐漸降低學生的筆算正確率,導致學生筆算能力的明顯下降,因此,計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學生的筆算的。
總之,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細致的長期的教學工作,除了要做好以上幾點外,還應注意要經常讓學生板演,在課堂作業上多練習,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等,及時地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解決,使學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