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湘蓮
背景與主題:
從前北方賣皮襖的店家有句順口溜: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意思是,只要我們抓住皮襖的領子輕輕地頓一頓,所有的毛便都會順順溜溜。這個比方也適用于教學設計。這個“領”可能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也可能是貫穿全課的一根線,或者是一個切入點,抓住了它,教學的路子就會豁然通暢,“百毛皆順”。
在音樂教育中把“趣”作為導向,在充滿童趣的、和諧的、平等自由的音樂活動中,感受音樂中的美,學會欣賞展示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意,陶冶孩子的心靈,真正使每一個孩子都樂于展示自己,并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跳圓舞曲的小貓》是一首專為孩子寫的管弦樂曲.由(美)R.安德森作曲.曲調詼諧有趣,描繪了一個天真活潑的小貓在音樂的伴奏下跳起了優美的圓舞曲.樂曲具有擬人化與寫實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有趣”這個特點,營造一個有情、有趣的音樂“童話世界”,讓孩子們玩在其中、樂在其中。
案例描述:
片段一:交朋友律動
師: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交朋友,可是我有些害羞,不太好意思,下面,請小朋友模仿老師的動作,在音樂中,體會一下我的感受。
律動
師:你們表現的真好,剛才那段音樂有趣嗎?
生:有趣。
師:時快時慢,特別有趣!
播放《跳圓舞曲的小貓》片段,老師坐在小凳子上和學生互動,學生可以平視老師,一下子拉近師生關系,由于要模仿老師的動作,他們也必須認真看和聽,這就類似于動畫節目里的“請你和我這樣做”。在這里,老師的表演尤為重要,要表現出一種童真、童趣,學生很樂于模仿。
片段二:小貓跺腳
師:小貓玩耍的特別開心,有一只小貓突然,做了一個調皮的動作,你來聽聽,他做了什么動作?
生:聽。。。
師:有誰聽出來了?
生:跺腳。
師:哦,小貓興奮的跺腳了!在音樂的什么地方?后半部分有變化嗎?哦,沒有變化。
師:你們來做這只調皮的小貓,我做另外一只叫喚的小貓,別忘了后面的調皮部分也要你們來變現。最后一句我們還是一起表現。
生:配合表現。
采用動作和表演的方式參與音樂是學生比較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是學生對音樂情感的一種自然流露,也是教師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一種方式。它能使學生以積極良好的狀態投入到音樂中,以此來啟發誘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把感受到的音樂用動作形象地表達出來,加深情感的體驗。
片段三:小貓抓鳥
師:經過我們的配合,樂曲更有意思了。兩只小貓玩耍著,來了一位新朋友,看看是誰?
生:小鳥
師:小鳥來小貓會怎么樣?
生:抓小鳥
師:哦,小貓抓小鳥,小鳥可不讓他抓著。隨著音樂,和老師一起感受一下,小貓和小鳥之間有趣的故事。
生:一起律動。
營造一個故事情節,聽音樂不再虛擬化,而是轉化為一個有依托的實體,通過視覺、動作等感受小貓的調皮,讓學生感受到了無限的快樂,而我在其中也是一名好的“演員”,懷著一顆童心,以全身的熱情融入到活動中,引導他們在音樂的海洋里快樂的暢游,因為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肢體語言,既可以做到渲染氣氛,又能將學生帶入“角色”中來,使之有身臨其境之感,真正投入到游戲之中,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幫助降低了聽記的難度。
片段四:誰來了?
第二遍聆聽第三段
師:小貓為什么突然跑得那么快,你覺得發生了什么事?
當音樂聽到比較熟悉后,學生已經身臨其境,這時給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帶著思考去聽音樂,由于每個孩子的經驗和想象力是不同的,他們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是獵人來了,小貓被嚇跑了。有的說是小狗來了,貓和狗是天敵,所以小貓跑了,也有的說是主人來喊小貓回家吃飯了,等等。這種開放性的問題,不僅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也是一個培養學生靜心聆聽和培養想象力的一個契機。
案例反思: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小學生都有著好奇的天性,對一切新鮮的有趣的美妙的事物他們都有著探索的熱情。情趣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重要形式。音樂教學方法的情趣化,不僅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真正體現“樂(音樂)既是樂(快樂)的至理。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活動帶有明顯的情緒性,他們常常在興趣的驅使下自發地進行多種活動。對他們來說,有情境的音樂活動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鳴,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于是在開始部分以趣“入境”,讓學生在“交朋友”的有趣情境中感受、熟悉有趣的音樂旋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活動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以“情趣”為導線,讓學生先聞其聲,感受樂趣,從而能模仿小貓的叫聲,再此基礎上融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小貓的特點,學一學小貓調皮的表情和動作,再加上教師的聲情并茂的示范,調皮可愛的小貓形象就表現得更為立體了。在“聽一聽”、“唱一唱”、“做一做”中將學生帶入“角色”中來,使之有身臨其境之感,真正投入到學習之中,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幫助記憶,達到了用不同的音色、動作、情景來表現歌曲段落的目的。
音樂與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動作是小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蘊藏著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因為在游戲中,學生是快樂的、是放松的、是沒有任何壓力的。而最后環節我將游戲和表演相融合,用不同的情景表演再次喚起孩子的興趣,從而得出第一段和第三段結尾處的不同,而后在師生合作表演中,我表演獵人舉槍站起或者躲著的小狗跑出來等,表現出音樂的上行,孩子們在自由的行走中,聽見我的聲音就趕緊跑到了座位上,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了音樂的下行,表演將活動推向高潮。
聽熟一首樂曲,唱會一首歌不是我們教學的宗旨,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實現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目標,這是我們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在這課的教學中,以小貓調皮可愛的特點為抓手,激起學生聆聽音樂的期待心理,可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通過“交朋友”、“抓小鳥”、“誰來了”三個有趣場景的模擬,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而不是進行枯燥的、單純的技巧和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將音樂要素貫穿在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將音樂的各種構成元素支離破碎的講授。讓學生在體驗中積累,在積累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