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甜
一、受學生歡迎的思品課堂導入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明確。
教師若能設計出一個新穎有趣的開頭,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參與熱情,喚起學習動機,激活思維,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揚、動聽、氣勢磅礴,就很容易吸引聽眾。導入得好與否,直接影響到該節課的質量。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精心設計導入新課的不同方式,在設計《挫而不折 積極進取》的導入,我創設了一種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況下,讓學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選擇( “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敗者; “蝴蝶”代表積極進取的勝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選擇之后與結果對照引發學生心理與情境的沖突,激起學生探究新課的欲望,從而導入新課。為使導課更加完整,我進一步明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怎樣才能戰勝挫折?(戰勝挫折的方式、方法),以做到目標、任務明確。
二、受學生歡迎的思品課堂應該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說到根本上,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要讓思品課堂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就必須牢牢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摒棄填鴨式、強行灌輸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教學形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教學中教師要做到(1)轉換角色,教師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學習的主人,在此,教師的引導可以通過創設情境、選取典型材料、設計學生活動以及有針對性的問題等形式來發揮作用,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遵循問題解決式的思路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受學生歡迎的思品課堂應該是生活化的課堂。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 “三貼近原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啟發、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關心身邊事,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在此原則的指導下,我開始向生活化的課堂努力邁進。如:《挫而不折 積極進取》中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我設計了記者在線環節,采訪了學生幾個生活化的問題:1、學習生活中你是怎樣面對挫折的? 2、面對挫折你還有哪些好的方法?3、你還有什么疑問、困惑嗎?說出來讓同學們幫你解決。讓學生敞開心扉,有話可說。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在豐富、在發展,教學貼近了學生的生活,課堂變成了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識在生活中得到了應用。
四、受學生歡迎的思品課堂應該是情感化的課堂。
曾記得索利特爾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學》中說到:無論何時何地,對學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認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勵,他們同樣會給我們多一分的驚喜!我想這就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情感的交流,這種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才會出現。由于這種交流,學生也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明白了這個道理,在課堂教學中我會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態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例如:在以前的教學中一上課就板著臉批評、數落學生的現象經常出現,這樣很容易使自己和學生間產生距離感,互相無法靠近。
五、受學生歡迎的課堂應該關住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育家陶行之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大課堂,體驗來源于生活,又扎根于內心,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是課程標準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而體驗式教學就是我們關注學生情感體驗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它通過學生走進生活、親自嘗試、參與表演、調查訪問、角色換位、情境體驗等形式自主、積極、快樂的進行體驗,達到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內化情感的目的。既突破重點難點,又滿足學生好動,渴望表現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
六、受學生歡迎的思品課堂應該重視及時有效的評價。
在我的日常教學中,有的課堂評價語言形式過于單一,只是簡單的重復著“太好了!”“你真棒!”“你讀的很好!”到底好在哪里?評價很籠統,針對性不強,缺乏一定的導向作用。在泰山區思品教研活動中,我們聽過的李新老師的課教學評價非常有特色,如“你的想法很有特色,但與這個問題的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或許會有新的發現。”“說的很精彩,如果聲音再響亮點就更好了” ……,李新老師的評價用語非常豐富,而且用得很具體、很恰當、針對性強又富有激勵性。聽過他的課后,全區思品老師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從中我深受啟發而且進一步認識到:要使課堂評價真正具有激勵作用,要求教師課堂采用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語言,杜絕籠統模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評價,并對課堂評價用語提出了具體要求,課堂上抓住學生的不同特點,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恰當的評價,即:要有針對性、啟發性、真實性、引導性、激勵性、藝術性等。
七、受學生歡迎的思品課堂也不容忽視學法的指導。
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在教師指導下得以充分發揮的。因此,教師的教學不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每位教師除了對教法的研究外,還應更要注重對學生學法的研究。經過反復實踐和探索我得到以下啟示:(1)具體指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如對初中政治材料分析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是:第一步,審問題,抓關鍵信息,確定“題型”(評析題、啟示題、談認識題等或為什么、怎樣做等)。第二步讀材料,抓關鍵詞句,分層,確定“主題、中心、方向”(一個或多個)。第三步,回扣教材,找到相關的原理或觀點,確定“結合點、知識點” (一個或多個)。第四步,組織答案,再確認 “題型”。思路開拓的方法是:圍繞材料反映的中心問題打開三條思路:1、為什么?(原因)2、怎么樣(意義或影響)3、怎么辦?(措施 方法)(2)通過典型訓練題的典型示范作用,具體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解題的技巧、方法,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如魚得水,游得輕松、暢快。
以上是我結合區教研活動的討論結果以及自身的教學實際所談的幾點認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探索思品課堂教學,努力向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這一目標邁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柯建來《思想品德課體驗教學模式的構建》
[2]《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
[3]《情感教育論》,張志勇,北京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