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要】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信息技術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使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得以真正實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 中學語文 課程整合 學習環境
作為推進未來社會發展的兩大核心動力,網絡和教育將在廣度和深度上極大地影響一個民族的命運,影響一個團隊、個人在未來時代的競爭力。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閱讀、寫作、口才、研究性學習等語文教學內容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整合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則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
奧蘇貝爾指出,要想實現有意義學習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途徑或方式: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并通過“傳遞—接受”教學方式來實現;后者則主要是依靠學生發揮認知主體作用,并通過“自主發現”學習方式來實現,他據此提出了“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他還認為,情感因素對學習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動機起作用。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可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整合,極大地激發學習動機、實現自主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協作式學習,為中學語文遠程教育和終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使閱讀教學的資源更加豐富,案例更加有效,過程更加符合人類本身的思維規律,使略讀和快讀得以經濟、高效地實現。其次,為寫作教學提供更豐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實現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再者,借助網絡語音軟件,可輕易實現“生生”、“師生”之間、學生與校外專家、學習伙伴之間的廣泛交流。最后,可為語文素質的根本因素——思維能力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習環境的構建
從學習者的需要出發,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校可以建立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專用的網絡教學協作室。室內裝備多媒體電腦,采用圓桌式布局,學生二人組成一個協作小組,共用一臺電腦,八人形成一個大組,便于交流、協作。教師機裝有軟件,便于教師對整個教室電腦的監控,掌握學生學習進度,調節教學節奏,個別指導學生學習。室內裝有電子白板(相當于大屏幕投影儀、觸摸屏、白板的結合),教師可以更直觀地演示,強調重點,可在屏幕上直接寫字、作圖,可彌補課前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無法預計課堂突發情況的不足。
教室每臺電腦均是校園網的一個網絡信息點,學生既可通過內部ip在校園網內部高速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資源,突破互聯網速度瓶頸的限制,同時也可在教師許可下與因特網相連。網站分為資源區、學習區、交流區、教師區。資源區分為站內資源和網絡資源。站內資源有在線圖書館、基礎知識、考試特區、文學史、學習方法、課件等;網絡資源精選網上相關網站進行鏈接。學習區分為課文、閱讀、寫作、口才、研究幾個版塊,具體的教學內容在相應的版塊以不同的課件形式呈現。交流區有論壇供學生進行異步或同步交流。教師區介紹在線教師情況,提供電子郵箱,解答學生疑難問題。
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并與廣泛的社區相聯系的學習環境,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實現下述目標:1.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2.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獲取、選擇、傳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養。3.促進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
三、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整合引發的思考
在信息技術和中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中,不斷受到觀念的沖擊、技術的阻礙,體驗著探索的艱辛和創造的快樂,引發的思考是廣泛而深入的,現擇其要點言之:
第一,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革命的支柱。近一二十年來的教學改革中,語文教學改革無疑是地區最廣泛、形式最多樣的,其中也不乏影響頗大、在省乃至全國推廣的成果,然而,前幾年,最為人詬病,受到“炮擊”最猛烈的也恰恰是語文教學。原因在于,以往的教學改革往往注重的是教法的改革,而“教無定法”決定了由一名或一群具有特定個性的教師針對一群特定個性的學生實行的教法未必適合所有的教師、所有的學生,這種教法的推廣應是違反教育的強烈的個別化原則的,亦與個性愈加豐富、張揚的時代精神不符。
第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教法、學生的把握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一貫強調的,這一基本功在信息時代顯得更加重要,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教材的處理、學生的新特性、教法的變革等。
第三,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對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信息的單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課堂處于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學習自覺性、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第四,信息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信息素養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如何學習的基礎。信息素養不僅是一定階段的目標,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終生追求的目標,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術教育不應停留在單獨開設的信息技術教育課上,而應有機地融合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去。在未來社會中,獲取、選擇、加工信息也將成為語文的一項基本能力。
我們相信,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的整合一定能為語文教學改革開辟一條新道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關于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思考》.
[2]姜廣平.《新世紀語文教學視角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