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是一個高效的讀圖時代,藝術高校作為新時期培養復合型設計人才的基地,更應該與時俱進。藝術設計多以實用藝術為主,以人為服務對象。實用藝術與大眾密切連接的橋梁就是設計師創造出的視覺元素。形形色色的視覺元素包含了標志、包裝、服裝、產品、建筑、新媒體等從平面到立體的眾多實用設計。因此研究圖形語言、心理效應、設計法則是藝術設計教學中視圖心理學融入的關鍵環節,視圖心理學在藝術設計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圖形設計;視圖心理學;教學
1 研究圖形語言是表達視圖心理學的有效途徑
1.1 圖形語言的含義
圖形語言是“物”“圖”演變的過程,是一種國際化語言,它超越了文字語言傳播的信息量,具有豐富強大的視覺效應。當全球語言還不統一,信息的傳遞還需要借助文字翻譯的模式來進行溝通傳遞的時候,圖形語言的識別共性已得到不同區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大眾的認可。
1.2 圖形語言的認知共性
在石器時代文字還未出現的時期,原始人類歷經漫長的生活勞作,逐漸形成了以簡練圖形符號進行交流傳達各種信息的方式。譬如在狩獵活動中,用紅黏土描繪面部和軀干四肢,以此識別群友,鼓舞士氣,震懾獵物;在巖石或樹干上留下符號來界定部落的領地范圍;在巖壁的墻上繪制生活勞作中的符號來教化后人;在陶制容器的外壁刻畫出記號以區別罐內所裝物品等。[1]
人類文明在不斷進化,文字也逐漸出現并漸漸規范,但由于不同的區域和文化,全球的文字并不統一。例如,用不同文字來描述“水”這個事物,中文為“水”,英文為“water”,法語為“De leau”,俄語為“вода ”,德語為“Wasser”。同樣的事物,但由于語言文字的區別,導致了我們認知的困境。但是如果我們采用幾條波浪線組成的圖形符號來表達“水”這個事物,或許你來自不同國家或民族,無論你是大人還是小孩,很容易就明白其含義。因此,圖形語言實際上是一種國際化的語言,它具有極強的認知共性。
1.3 圖形語言的認知源于心理認同度
用文字語言承載傳播信息遠遠不及圖形語言來得快捷和準確,在當前的讀圖時代的大背景下,高效地使用圖形符號顯得更為重要。而圖形語言的認知源于大眾心理統一的認同度。例如,在全球范圍內,色彩有冷色系和暖色系之分;紅色傳達熱情,綠色象征生命,藍色代表和平,黃色寓意光明;方形給人穩定之感,圓形給人完美之感,三角形有堅固之感。眾多圖形符號的視覺感受再一次印證了圖形語言的認知源于大眾的心理認同度。用圖形語言來傳遞信息,能將設計者的情感和態度通過圖形傳遞出來,這是語言和文字難以實現的。[2]
2 分析圖形視覺元素的心理效應是視圖心理學的核心
2.1 圖形語言的心理效應
圖形語言的心理效應來至設計者創作出的圖形符號,它們或具象或抽象,常常給受眾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具象圖形能表達出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具有直接的形象語言,能真實地表現對象。抽象圖形是具象圖形經過提煉、概括而形成的平面圖形元素,其表達的視覺效果較為含蓄,能使觀者產生聯想的心理效應。此外,色彩的應用也賦予圖形不同的心理屬性,它是視覺信息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有效顏色搭配合理圖形,能夠正確地引導觀者的心理聯想。因此,想要借助具有圖形語言的符號去傳達設計意圖和情感時,就必須深入學習和理解圖形符號和顏色的心理屬性。只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學習,才能理解不同圖形和不同顏色給人們的心理暗示,進而帶來準確的心理效應。
2.2 視圖心理學的研究范疇
視圖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圖形符號語言,分析色彩心理效應的學科。它的實施就可以讓高校的藝術專業的學生在《構成》課中逐步推進本學科內容的學習和實踐。例如,在《平面構成》課中,讓學生多研習抽象圖形符號的語境,在布置的作業中讓學生就某種情緒和心理去用抽象的圖形來制作和解釋;在《色彩構成》課中,重點教學色彩心理的環節,讓學生明確色彩的心理效應,并且懂得如何運用同類色、臨近色、近似色、互補色、對比色等的搭配,傳準確達心理暗示。這些課程都需要運用視圖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去輔佐,視覺心理學引領視覺設計的前沿,給未來的設計帶來無限的可能。
設計師不斷挖掘圖形能給人們帶來怎樣的聯想意義,把握圖形與圖形之間產生的某種默契,準確表達一種信息,這是需要設計師永遠研究的課題,從而還可以不斷創新理念,引發新的思考,產生新的思想意識,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會結構與秩序。[3]
3 視圖心理學是藝術設計教學法則的根本
藝術高校對藝術專業的學生的培養是長期的,也是系統的。想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潛質的設計領域專業復合型人才,必須要掌握視圖心理學的精髓,即諳熟圖形語言和色彩心理,靈活地應用于不同設計范疇。
藝術的設計法則的根源就是“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服務的對象,就要根植于人心。設計師將設計目的和大眾的心理訴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尋求到商品與受眾之間的平衡,筆者認為這樣的設計自然就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高校的藝術專業教學中融入并強化視圖心理學的教學理念,有助于藝術高校的學生在設計法則的指導下凝聚人文情結,以大眾的心理需求和利益出發,設計生產出更豐富多彩的商品。視圖心理學就如同藝術教育領域的試金石,只有符合人心的設計才會是好的設計;視圖心理學又好似高校藝術教育過程中的航標,只有學生在進行實際設計中深入研究消費者的心理,才能做出大眾認可的設計作品。
4 結語
視圖心理學是一門綜合研究圖形語言和色彩聯想的心理學學科,它既涉及藝術學領域,又牽涉心理學的范疇。從藝術高校低年級的構成學到高年級的各類實用藝術設計,潛移默化地嵌入了視圖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它的實際應用領域非常廣泛。但在國內藝術高校中,真正把視圖心理學當做一門學科進行教學的例子,幾乎是空白。即使有,其研究及應用也是較零散,不成體系。因此,作為藝術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培養藝術人才的重任,我們必須正視“視圖心理學”在藝術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性。我們有義務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在努力尋求藝術高校教學改革方法時,真正把“視圖心理學”融入整個藝術高校教學體系中。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培養的藝術人才更具人文情愫,讓他們設計的作品更加走心,讓大眾及用人單位認可藝術高校培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馬玉山.圖形語言的魅力[J] .安陽學院學報,2004(02):118-119.
[2] 伊延波,楊麗萍.圖形的創意與心理分析[J] .藝術教育,2010(05):10-11.
[3] 孟村.視覺傳達設計圖形語言表現研究[J].包裝工程,2013(22):21-23.
作者簡介:游杰(1976—),男,重慶人,工學碩士,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數碼藝術設計(影視藝術設計,數碼藝術設計)的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