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摘要:目前我們國家有很多領域都和基礎測繪數據有很大的關系。地理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中基礎設施相似,信息化測繪體系的主要建設都在服務以及技術方面。與此同時,地理信息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是測繪部門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變換成為服務方式。
Abstract: At present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are used in many areas. The infrastructur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are similar,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 focuses on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latform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helps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departments better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ransform into the service mode.
關鍵詞: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測繪數據;應用發展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application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6-0156-03
0 引言
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數據根據國家統一頒發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規范,通過各級各自負責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提前以及分化、對象化的重構、安全保密等加工處理,這樣就能最終形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地名、地理實體、電子地圖數據和地址構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數據。
1 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相關概念
數字城市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存儲技術方面,寬帶網絡、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以及虛擬技術方面進行輔助,描述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種類、多時空的城市。地理信息數據作為一個平臺可以實現并更好地建設地理信息公共平臺,通過網絡在線來滿足社會各界對地理空間的定位、地理信息的分析等要求。其中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二次開發接口和可拓展空間都具備其個性化,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可以更好地組成地理空間框架,更好地應用于數字城市建設發展中,地理信息空間框架應用服務的軟件以及數據以及它所支撐的環境就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本文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基礎數據的實際情況,建立了框架數據更新發布的保障機制和處理流程,并開發了輔助程序SYGeoGIS,對DLG、地名地址、公交數據實現變更要素檢查和數據增量更新,降低了數據庫更新成本,提高數據更新工作的效率。
2 數據來源
2.1 數據源分析與選擇
道路數據來源主要來自三方面,一個是國家主節點路網數據,由四維導航提供;一個是內蒙古自治區節點道路數據,數據現勢性為2000-2014年,同時另擁有專題數據及“數字呼和浩特、數字包頭、數字鄂爾多斯、數字赤峰”1∶500DLG數據。對比分析各數據源的優勢和不足,見表1、表2所示。經過對比,采用主節點路網數據為本底數據,以我區節點道路數據等大比例尺線劃圖、1∶1萬地理實體數據、專題數據等為參考數據來增補本底數據。
2.2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最基礎的地理信息數據“天地圖·內蒙古”電子地圖生產基本的數據來源,真人分析現有基礎地理信息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選擇如下:3.1.1數字線劃圖(DLG)2000—2014年期間生產的1∶10000數字線劃圖,都能通過對測繪產品的質量監督檢驗站檢驗合格。該數據主要用于地理實體數據處理、矢量電子地圖加工以及遙感影像的糾正。3.1.2影像數據影像數據包括0.5m、0.2m分辨率,年代從2010-2014年的航攝影像,可作為地理實體更新、電子地圖制作的基礎資料。
2.3 前置數據交換模式
前置數據交換需要在業務單位部署一臺前置機,用于向內蒙古自治區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數據中心端上傳政務資源數據。政務資源數據在交換過程中以實體數據文件形式進行交換。在上傳數據文件前首先需要創建數據的上傳策略并提交給數據交換中心端由管理員進行審核,上傳策略中定義了上傳數據對應內蒙古自治區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中的哪個政務資源專題服務和傳輸方式。上傳策略的傳輸方式分為立即上傳、定時上傳和延時上傳三種。數據交換中心端在接到前置機上傳的專題數據庫,自動匹配到平臺中對應的政務資源專題數據中,并對專題數據做備份。專題數據在平臺更新后將能通過資源展示與應用子系統和政務資源目錄管理向我區各委辦局提供最新專題數據的展示應用。前置數據交換過程如圖1所示。
3 地理信息服務平臺中基礎測繪數據的有效應用
3.1 圖層構建
圖層構建以“比例尺+基礎地理要素”方式進行。例如河流基礎地理要素,提供1∶500,1∶1000,1∶2000及1∶5000~ 1∶100000,1∶250000~1∶1000000三個比例尺段的河流圖層,按照樹形目錄的方式組織。每一種比例尺可以設置不同的訪問使用權限。
3.2 地圖展示
地圖展示按照底圖疊加圖層的方式實現。以地區比例尺作為主目錄,基礎地理要素分類作為二級目錄,形成圖層樹狀目錄結構。點擊圖層目錄,在底圖上疊加顯示具體的圖層。按照這種方式構成的無限圖層地圖,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用戶操作不方便。在后續研究中,計劃通過其他方式更好地組織樹形目錄,以方便用戶操作。
3.3 信息化測繪依靠科學、先進的地理信息管理體系
地理信息服務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地理信息管理,因此建立科學、先進的地理信息管理體系是必要的,具體應將文件以及數據庫的管理逐漸轉換成集成管理,實現矢量數據以及柵格數據、制圖以及GIS數據、歷史以及現勢數據、數據分發以及更新方面一體化的管理。
3.4 信息化測繪體系的主要框架結構
在進入正式工作環境中,這種體系框架結構分為一下五個層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服務等。當前在信息化測繪體系五個層次中,應用層時期最主要的層次,但是應用層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公共服務;一是政務化辦公;一是專業應用。在這五個層次中,服務層是起到更多公共作用的層次,主要包括產業化和社會化的地理信息的應用服務體系,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政務信息服務以及公共信息服務。五個層次中的管理層是對所獲得的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內容進行一定的管理與匯總,具體來說就是對獲得的各種地理信息實行有效的、全面的分類、整合以及儲存等相關管理方法。數據層主要是起到儲存各種類型的地理信息的作用;技術層可以為信息化測繪體系的管理以及服務行為等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持。
4 地理實體模型的實現
現階段,地理實體數據主要是在基礎地理數據成果的基礎上整合加工而成,一般情況下包括預處理、數據組織重構、實體化處理等過程(如圖2所示)。其中,預處理主要包括數據提取,必要時進行格式轉換與分類代碼轉換;數據提取的關鍵是建立整合后實體數據分層與基礎地理數據的對應關系;數據組織重構包括數據分層命名與屬性結構規整;對象化處理是依據原始數據中的屬性信息確定地理實體,找出同屬于該實體的圖元,賦以相應實體標志碼,并建立相應的圖元實體關系表。地理實體的數據源應選取最新版本,在整合時需要處理好同一比例尺數據各要素間的協調關系,并盡可能地處理好不同比例尺數據間的一致性關系。基于上述設計,本文作者以1∶1000000,1∶250000,1∶50000數據為例,開展了地理實體數據整合處理實驗。圖3是河流實體實例,在三個比例尺數據集中分別找出或構建“河流”骨架線圖元,賦以統一的實體標志碼“D0010003”,并對屬性作一致性處理。
以內蒙古洮兒河流域為研究對象可以看到,被整合后,通過“河流”或“D0010003”搜索并提取整個河流相關數據信息,并通過“D0010003”實現與相關水利專業數據庫的掛接,即降低了數據庫更新成本,還提高數據更新工作的效率。
5 結束語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事業發展客觀性路徑,地理空間性測量以及對信息共享性描述的實踐性工作,也是現代化信息社會形態的基本要求,就基本性的向度來說,目前當代地理信息技術實踐發展的必然性,特別實在學理性考慮的時候,更好地實施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的客觀性具備制約性以及服務性作用。本文圍繞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目前測繪模式進行轉變論述。
參考文獻:
[1]宋芒果.信息化測繪時代工程測量的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0):32.
[2]沙從術,潘炳玉,魏利敏.談基礎測繪與數字城市建設[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6,6:77-79.
[3]王丹.從數字城市空間信息應用看信息化測繪的服務特征[J].測繪通報,2008,5:17-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