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濤
有媒體報道,今年年初,上海市教委委托第三方機構面向15.5萬多名小學一年級新生和家長開展調研。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沒上過輔導班的孩子到了小學后更有后勁。
客觀而言,上海市的調查結果并不出人意料,是符合教育內在規律的,同時也是對許多家庭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搶跑”這一教育亂象的一種有力回應,具有很強的糾偏意味和警示意義。其實,輿論引導上無論多么賣力地呼吁少給孩子補課,讓家庭教育回歸本源,都不如白紙黑字的數字調查更有說服力。
放眼現實,頻頻“搶跑”或者視孩子“搶跑”為教育常態的家長比比皆是,長期奔波于各種輔導班的孩子也不在少數。父母沒有意識到的是,在功利心態、短視思維之下,孩子雖然利用各種證書和特長敲開了名校的大門,但之后便將之廢棄一邊,學習的激情與興趣、對生活的熱愛等可能也隨之一起拋掉了。
人生是長跑,比擁有多少證書和特長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較高的學習興趣,是否對自然和生活有一顆好奇心。而且,未來的教育發展方向和考查重點也越來越傾向于是否具有出色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從補習班、填鴨式教學中是學不來的,更多地要在生活中學、在做中學,也離不開大量的閱讀、探究和思考。對此,家長要做的是,不斷完善孩子的知識結構,為孩子創造研究性學習的環境和條件,著力培養孩子的意志力等,這才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是其真正的后勁所在。
其實,從不久前頗受關注的阿爾法圍棋之父哈薩比斯,“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以及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身上,我們能看到有一個鮮明的共通之處,那就是他們從小生活在寬松的成長環境中,父母沒有帶他們上各種輔導班,也沒有將自己沉甸甸的期望寄予在他們身上,他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而快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
很多時候,拼娃也好,拼教育也好,不只是拼家庭的經濟實力,也是拼家長的教育理念。就像調查結果所顯示的,不上輔導班的孩子或許短期內落于人后,但從長遠來看,只要教育的理念和大方向對了,孩子就會在日常探索中具備各種能力,未來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無論是家庭層面還是學校層面,與其在起跑線上大做文章,不如從一開始就給幼小的心靈松綁,讓孩子們在自由的探索與體驗中逐漸豐滿自己的羽翼,認知這個世界。
報道中還指出,今年6月,上海市教委將繼續向今年秋季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家長,以及小學一年級班主任老師贈送《陪著孩子慢慢來——小學新生入學30問》宣傳手冊。筆者認為,這份手冊應分發到全國每位新生家長手中。如果每位家長都有了這種慢慢來的心態,讓自主探索成為孩子童年的主題,教育就多了一份從容和鎮定,未來的大師也一定可以從這樣的家庭中產生。
(作者系渤海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