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如峰
寫錯別字可算是學生的“常見頑固性疾病”,由于學生的認知不精確、學態不嚴謹、注意力不集中、錯誤的思維定式等原因的影響,一些漢字使用不規范的習慣便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學生寫錯別字的“發病率”非常高,在學生的各種作業本上處處可見錯別字的身影。尤其是在學生的作文試卷上,錯別字現象更是品類繁多,在數十張學生的作文卷中,幾乎找不到一篇沒有錯別字的作品,少則三五個,多則好幾十個。錯別字的出現反映出學生文字識記和運用能力的缺陷。怎樣才能讓錯別字離開學生的意識世界?這個問題光靠學生的單方努力是遠遠不能解決的,需要教師的有效輔助治療介入。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建議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鼓勵學生做規范用字的有心人
漢字是中國人學習、生活、交往、表達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應試分數,甚至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終身發展。古往今來,有許多的實例可以證明錯別字的危害是無法估量的。為了能讓學生做規范用字的有心人,我經常向學生講述“白字先生”“一字千金”“一個偏旁毀了一座城”“切除食(十)指”等故事,提醒學生認識到修正錯別字習慣的重要性;在課堂上,我經常請學生到黑板上書寫每課生字,或者把歷次考試中學生易錯的字進行重點講解,或者進行正誤字對照訓練活動;課余時間,我倡議學生積極參加摘抄美文佳句活動;批改作業時,只要發現有錯別字我便標注橫線,讓學生查字典糾正……在學生的心里我是一個“眼里不容錯別字”的老師,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改錯意識逐漸形成,規范用字的能力逐漸得到增強。
二、想方設法讓學生的筆動起來
許多學生錯別字習慣的形成與學習惰性相關,學生平時不愛動筆寫字,寫字的初衷大多是完成教師所留的各種作業,很少有主動去修正錯別字習慣的人。“重復就是力量”,認知漢字光靠眼去走馬觀花是不能牢牢識記于心的,必須輔以反復地寫、反復地練。為了提高學生的書法水平和規范用字水平,我們班試行了每日小楷展示活動,每日小楷的書寫內容倡導以語文課文為主,學生也可自定。我們在教室外墻上掛了一排粘鉤,用于懸掛學生的每日小楷,歡迎全校師生觀看和評點。為了加強學生的作文創作能力,我們班每周都布置一篇作文,教師評閱后,再在班級內進行交換閱讀,也請各位同學模擬教師身份在他人作文上寫上閱評意見。我們班每月都要制作一期“語文知識手抄報”,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思想和方式搜集圣人先賢事例、成語詩詞、學習方法、讀書心得、好書介紹、美文佳句、哲理格言等與語文相關的知識,制作手抄報共享于其他同學。我通過多種活動讓學生的手腦都動起來,學生在不斷地寫作、創作過程中,漢字的認知和規范使用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有效提高。
三、讓學生爭當“錯別字糾察員”
“錯別字糾察員”是我參照網絡中“錯別字門診”“錯別字醫生”等稱呼演化過來的一種稱呼。我經常教育學生要爭當“錯別字糾察員”來強化漢字使用規范意識。“錯別字糾察員”職責有二:一是為自己糾錯,要把平時自己寫錯、易錯的字集中書寫于錯字本上,要求學生每隔一段時間便要自學一遍,以減少自己寫錯別字的概率;二是幫其他同學糾錯,尤其是在作文互評的過程中,發現并修改他人的錯別字,從而使學生加深印象,促進互幫互進良性競爭學習氛圍。通過長時間的“糾察員”活動的實施,學生對漢字的觀察和辨別力都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提高。
四、積極開展文字創作活動
這些年來,我一直鼓勵學生嘗試打油詩和對聯創作活動,這兩種活動迎合學生認識水平和心理需要,學生都非常喜歡。每每在授課的空白時間,我便以課文主旨、學校生活、時事熱點等為話題給學生出題,學生經過搜腸刮肚式的思考,形成了極富個性的文學作品,然后我們將之讀出來、寫出來,讓全班同學共同玩味。為了讓學生對創作活動保持持久的熱情,我特別囑托語文課代表對學生的優秀作品予以記錄,如“Х年Х月Х日,某位同學創作打油詩《ХХ》,內容為……”每到學期期末我便把這些作品予以電腦排版,打印出來,編成我班的《文學作品集》發給大家留念,好的作品大家都喜歡爭相閱讀,學生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榮登《文學作品集》,因此在課余時間不斷地翻查資料,進行“靈感”激發,編詩寫聯樂此不疲。這兩種活動的創作過程無形中鍛煉了學生文字綜合能力,成為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催化劑”。
總之,識字、用字是每個人終身學習與發展的最基本的能力,不寫錯字、規范用字是每個中國人都應做到的事情。雖然克服錯別字并不是易于實現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動起來,學生動起來,堅持不懈與錯別字做斗爭,一定會取得明顯成績的。
(作者單位:吉林省輝南縣第一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