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DBAE美術教育理論是藝術教育概念上的變革,屬于人文學科領域,旨在培養學生健康的藝術理解力,標志著對傳統的繼承和創新,是從現代到后現代的一個過渡。現在DBAE理論定義的四種傳統藝術學科——美術創作、美術史、美術批評和美學對于組織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依然大有裨益。在視覺文化驅使的時代,美術學科將視覺藝術作為研究藝術創作者和藝術觀賞者之間的媒介,通過DBAE美術教育理論的指導,借助視覺藝術,實現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DBAE美術教育理論;美術課堂;視覺藝術
DBAE美術教育理論是藝術教育觀念上的變革,它關于普通學校藝術教育是人文學科、并旨在培養一種健康的藝術理解力的觀點,標志著它對傳統的繼承和突破,從現代到后現代的一個過渡。美國著名藝術教育家阿瑟?艾夫蘭(Arthur Efland)編寫的《西方美術教育史》一書中提到,DBAE美術教育理論第一次使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藝術教育之間產生了一種有機的聯系,它預示了整個學校藝術教育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該理論是對20世紀60年代美術教育理論的改革發展。藝術教育的一體化既是現今學校藝術教育的成長趨勢,更是未來學校藝術教育的理想目標。
一、DBAE美術教育理論概述
強調以學科為基礎的全面綜合的DBAE美術教育理論,重視美術與其他學科的交流與融合,不能簡單理解為是關于課程改革的理論。邁克·帕克斯 (Michael Parks)和約翰·塞斯卡 (John Siskar)編寫的《美術教學指南》(Navigating the Teaching of Art)一書提到,在1968年,國家藝術教育協會正式引入巴坎的理念,即將美術制作、美術史、美術欣賞作為美術課程的核心。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美術教育理念在蓋蒂藝術教育中心的影響下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蓋蒂藝術教育中心所提倡的學位本科藝術教育(DBAE),強調美術課堂教學應該從藝術家、美術史學家、美學家和美術批評家的角度來教授美術。DBAE美術教育理論以嚴謹的學科結構,提高了美術學科在學校課程中的地位。伴隨傾向后現代特質的教育改革運動的發展,DBAE的教學實踐也不斷受到挑戰和批評。
二、DBAE美術教育理論教學策略
“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DBAE)提出,美術課程的內容包括美術創作、美術史、美術批評和美學,主張美術教育應該立足于美術學科結構。DBAE認為美術是一門學科,美術創造能幫助學生學習基本的專業繪畫技能和創新思維,美學能幫助學生學會賞析藝術作品并能探討作品的內在含義,美術史能帶領學生理解美術作品創作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美術批評能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進行價值判斷。
(一) 美術創作
主張在美術創作中植入感情,目的是能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在電影《弗里達》中,女畫家Frida Kahlo在意外癱瘓后,機緣巧合發現繪畫能充分表達自身的情感。在長達40年的病痛折磨中,她通過自畫像來理解自己,通過不斷的創作來理解世界。電影《花開花落》中,畫師塞拉菲娜一貧如洗,卻大膽創新,使用新材料進行美術創作,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到最后終于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現階段的美術教育更傾向于學生在學習專業繪畫技能的同時,更能通過繪畫表達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
(二)美術史
美術史研究的是在過去的發展中逐漸積累的美術文化,旨在將昔日美術進行概括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美術史將美術作品及現象放入歷史環境中探討,關注的是作品本身在創作時代的含義。美術史認為,美術世界之所以變遷是因為人類世界發生了變化。長久以來的環境問題導致如今霧霾盛行,2014年中國美術館曾辦展。在中國畫作品《還·凈》中,人山人海,所有人面戴口罩而行。再看一個11歲男孩兒對霧霾的真實表達:2015年12月8號至11號,作為學生的我們第一次享受了三天的霧霾假。媽媽帶著我和弟弟驅車240公里來到河北山莊,終于見到了一絲絲藍天。據說北京上空像一個巨大灰塵的垃圾場。由于我們人類對于城市的過度濫用,地球才用這種方式警告我們,她一直在那里愛著我們,我們人類應該選擇合適的方式愛她。這些美術作品都是這個時代的印證,闡述著當下同一個問題。美術史在美術課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美術史的學習,能清楚地認識到藝術作品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所特有的價值觀,要學會重視藝術,把它當做人類進步的墊腳石。
(三)美術批評
與美術史不同,美術批評論述的是當代美術隨時會發生的問題,其目的是提高美術的社會性理解以及價值理念。美術課堂中的美術批評,幫助人們增強“感知的敏銳程度”。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大根先生在《視覺文化與高中美術課程》一文中提道:“形態各異的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充斥于現代生活,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的,又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美術批評使學生去接觸、去了解真實的內涵,更使學生學會識讀和判別。在課堂討論中,作為一種研究分析的過程,從培養學生的敏感性、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力入手,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藝術的復雜性和生活中困惑的實際問題有更開闊的思想認識。
(四)美學
在美術教育領域,美學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學生進行具有一定思辨性的哲學對話。回到美術課堂的教學,能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力,學會聯系生活經驗來看問題。當今美術課堂上的美學教學追求的是有意義的藝術哲學對話。藝術必須回到真實生活,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美學在藝術作品中成長。
三、DBAE美術教育理論的課堂運用
當今社會將藝術與視覺圖像作為一種理解政治、社會、文化以及人類其他構成元素的方法。視覺藝術的教導力量產生了它的教育功能,視覺藝術的直接性、沖擊性等功能使其成為強大的象征形式,如同意大利、地中海等都有其地域性的標志建筑一樣,促使我們去解讀其中的信息,了解歷史文化,繼而產生學習的功能。無論是社會還是文化都已跨越了現代主義,擁有后現代主義的視角。對于教師而言,認識到今天的學生生活的環境是視覺化的、多樣化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藝術教學聚焦背景、內容與形式正好反映了這種社會現實——符號和象征的意義,因它們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改變。“Neo-DBAE”順應時代發展,與早期的DBAE相比更具有明顯的后現代傾向。DBAE美術教育理論所定義的四種傳統藝術學科對于組織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依然大有裨益。
如果說DBAE只是美術教學的理論,那么如何通過DBAE理論成功地實現教學,便是方法論了。果敢地將視覺藝術做為媒介運用到美術課堂教學中,是現如今美術教育領域研究的一大課題。在過去,美育都偏向于解讀藝術作品本身,現在已開始重視透過作品媒介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產生的關系。所有的視覺形式,只有從創作與觀賞的背景來思考,才是真正的了解。對于美術教師而言,學生能有效地與美術進行對話交流,才算有意義的進行教學。為了讓教室成為一個自由探討的空間,教師需要開發以對話為基礎的策略,并鼓勵讓學生積極討論,發現美術傳達的思想,將整體都聯系在一起。
在視覺文化驅動的時代,學生的大腦里充滿了媒體的意象,學生的創作、詮釋,都是基于過去的知識、看過的影像、接觸過的觀念,更容易認同當代文化中的思想,而不是過去的文化思想。將學生的視覺文化適當融入到藝術課程之中,課程標準隨時代發展而發展,美術課程作為一門學科也便具有了進步性。美術課堂教學,以熟悉的實物為開始,美術的主題與學生所生活的世界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對美術教學、美術理解都是至關重要的。DBAE帶領學生有效的發現作品所表達的意義,并進行藝術對話。學生將生活的相關方面與他們正在學習的課程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
影片《外婆的家》中的,老外婆是不識字的,小孫子為了分別后依舊能與外婆書信來往,決定通過自己繪制小卡通畫(圖1)與外婆進行書信交流。在教導外婆學寫字無效的情況下,臨走前給住在深山又不識字的外婆畫了幾張卡通畫,并告訴外婆想他的時候寄什么畫,生病的時候寄什么畫,他便會馬上趕來看外婆。這則案例說明,圖像對于文字有更直接更全面的信息表達作用,視覺藝術能有效地傳遞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在課堂教學中多采用圖像教學效果更甚,在廢物利用的美術課中,老師帶領學生去撿拾廢棄的易拉罐,將其踩扁然后進行的創作(圖2)。案例通過視覺藝術將生活中的所見所得與學生正在學習的課程之間建立起了有效的聯系。
定期深入視覺文化的各個方面,理解的通道自然會為學生打開,下一步便是探尋美術作品的內在意義。作為帶領學生進入美術殿堂的導師,在美術課堂的實踐中,老師的作用很大,要確保課堂主題圍繞美術史、美學、美術批評等方向,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
比如石門縣第一實驗小學以班級為單位每月定期繪制以“安全出行”為主題的黑板報,(圖3)為2015年9月筆者協助學生繪制黑板報的現場圖片。這則案例說明學生通過畫面能更直接的理解出行安全,并且主動遵守。通過定期去探討視覺藝術帶來的感受,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理解畫面所表達的真實含義,舉一反三,也自然會自覺地去探尋美術作品的內在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春花.跨界與融通——“基于議題式”美術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
[2]韋天瑜.大數據時代的創意美術教育——第五屆華人美術教育大會論文集(上冊)[C].上海: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郭振祥.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灣地區實施“視覺與人文”課程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美術教育,2004,(05).
作者簡介:
舒長翼,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育(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