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通貨膨脹的角度闡述了政府債務對現實經濟的影響。從理論分析與實踐證明兩方面分別就政府投資、購買、轉移支付等路徑揭示了政府債務的籌資與使用功能導致多種類型通脹的可能性,研究表明政府舉債對于不同類型通貨膨脹的發生密切相關,政府債務通過財政手段的赤字化、貨幣化、市場化和利率化等路徑導致了通貨膨脹的發生。
【關鍵詞】政府債務 通貨膨脹 財政赤字
一、引言
債務危機引發財政危機絕非危言聳聽。政府債務的擴張不僅會影響到財政安全,也會威脅經濟金融體系安全。債務風險具有傳導性,如果任由政府債無序發展,必將引發財政危機,甚至導致系統性金融危機,并直接擴散到金融體系特別是銀行體系,歐債危機已經對此做了最好的腳注。
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債務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影響實體經濟?根據2013年《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我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與擔保責任的債務總計23.63萬億元,其中前者達到20.7萬億元,后者達到2.93萬億元。并有6.7萬億元債務存在潛在救助責任。與此同時,另一種隱患卻在悄然滋長。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使得本已資金匱乏的地方財政更加捉襟見肘。正當地方政府將賣地“紅利”消耗殆盡之時,地方債作為新的籌資方式正在受到熱捧,以城市投資開發為名義的政府融資公司正在快速崛起,所發行的債券正在被地方性銀行“自覺”認購,金融資本由此誕生。
金融資本曾經被馬克思定義為銀行資本、產業資本相互滲透與融和為一體而形成的最高形態{1},這是一種幾乎不受宏觀經濟調控,游離于現有金融監管體系之外的資本形式,蘊含著極大的信用風險與經濟風險。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在未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形下,隨著脫離實體經濟的債務規模日益累積,過大的金融資產追逐有限的實體資產,必然對通脹造成巨大壓力。
通脹與債務被政府的經濟理性捆綁在一起,并被越擰越緊!大量的債務資金轉變為政府投資,投向持續升溫的建設與發展;債務籌資所得資金增強政府購買動力,沖擊了消費市場;債券融資的非均衡配置導致經濟的冷熱不均;債務資金對稀缺國外資源的進口采購推高了部分物資價格的上漲……如此一來,政府債務的擴張對國民經濟的資金總量、結構與效應產生影響,并引致通貨膨脹。有鑒于此,我們通過研究政府債務和通貨膨脹的關系,進而分析政府債務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并就相關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二、理論視角下政府債務導致通貨膨脹的路徑分析
(一)政府債籌資的功能加大需求拉上型通脹風險
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以國內生產總值為核心的政府機制,迫使許多地方政府為求得政績而慣用投資手段刺激經濟,由此導致了地方政府直接參與地方投資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屢見不鮮,此外,出于企業治理、地方利益或者促進就業等目標的考慮,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各種手段干預地方企業的經營與投資行為,從而的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等方面任意擴大投資,客觀上加劇了通脹的產生。從歷史來看,政府投資往往與通脹相伴,其中作為財政收入重要來源的政府債可謂“功不可沒”。在次貸危機剛剛爆發的2009年,各國都采取了不同種類的經濟刺激計劃,我國政府主導的4萬億投資,在促進經濟復蘇的同時給通貨膨脹的產生埋下了隱患。大幅度投放的貨幣和大量債務投資,推高了商品價格,2009年各地的地王屢創新高,全國土地出讓金達到1.5萬億以上,接近于2009年我們國家整個財政收入的1/4。部分城市房價快速攀升。
(二)政府債的償還加大成本推進型通脹風險
通常政府發行債務并不會直接引發通貨膨脹,但是當應債主體是中央銀行或者商業銀行時,用于購買債券的資金將有可能導致嚴重的通脹,另一方面,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加大政府印鈔的行為,也可能導致物價的上漲,從而引發成本推進型通脹。政府債對于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也是通過銀行派生存款機制實現的。政府債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渠道進行:一是政府債的發行流通與償還對基礎貨幣的影響;二是政府債的運行通過對貨幣乘數的影響,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政府債對基礎貨幣的影響主要是,中央銀行通過直接或間接形式購買政府債導致其資產負債帳戶的變化與調整,使基礎貨幣發生變化,在貨幣乘數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基礎貨幣的擴張與收縮使貨幣供應量按貨幣乘數的倍數而發生變化。政府債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則是,根據現代貨幣理論的基本模型,貨幣乘數由多個復雜的變量組成,其中最主要的變量是通貨/存款比率與儲蓄/存款比率,政府債運行對于貨幣乘數的影響取決于政府債對影響貨幣乘數的自變量的影響程度,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以及商業銀行與非銀行公眾之間的政府債買賣行為能夠影響貨幣乘數自變量的變化,從而導致貨幣乘數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從政府債期限來看,不同期限的政府債具有不同的流動性。流動性是金融工具的本質特征之一,各種金融工具流動性的大小往往與其期限的長短和風險性密切相關。政府債也同樣如此。短期政府債與長期政府債具有完全不同的流動性,對貨幣供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三)政府債的使用加大結構型通脹風險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治理結構導致政府債務用于城市建設與基礎設施的支出不斷增大,而農村居民獲益相對較小。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到2009年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值增加到17,175元,相比較1978年增長了45倍,這是與經濟發展同步的。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分治”,使得過多的經濟資源向城市配置,農村的經濟資源配置過少,由此導致農村居民收入長期落后于城市,財政手段進行資源配置最終導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1997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僅相當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5%,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僅相當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另一方面,城鎮居民在公共社保、單位福利和社會救濟等方面占有一定優勢,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較數值上的差距更大,實際的城鄉收入比應為6倍左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結構性通貨膨脹。一段時期以來,CPI上漲以及房地產價格高漲已構成中國結構性通脹的主要因素,這與政府債務發行,捆綁銀行債務認購以及財政手段的強制運用不無關系。
三、加強我國政府債務管控的對策分析
健全政府性債務管理體制。要改革現有債務管理體制,將行政事業單位債務納入政府管理,堅持風險導向,加強債務資金管理,優化財政結構,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財政資金使用原則,不斷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的規范性。嚴格控制政府性債務規模。嚴格控制政府性債務規模。對于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不應只注重經濟增長導向,而應該將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目標,增強政府投資的科學性、規范性,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對于新的舉債項目應該總體上保持適度,并要保持債務運用的高效性,同時加強債務規范化管理,從債務資金來源、債務發行規模、償還途徑與償還能力等方面進行嚴格評審,謹慎推進政府債務管控。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政府債務的經濟統計與分析,最大程度地將政府債務納入市場經濟框架內加以管理與綜合考慮,積極開展專題分析,對于政府債務適度規模、宏觀經濟對于債務的影響、債務資金合理利用等重大問題需要開展重點演技,對于債務衡量的合理指標,政府舉債過程中的突出問題需要進行及時發現,并予以重點解決。對于債務資金需要進行綜合審計,統一管理,防止超出經濟承載力的舉債行為,加強對債務負擔率以及債務承載力研究,注重經濟增長和政府舉債的可持續性。
注釋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8。
參考文獻
[1]Robert J.Barro.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J].Cengage Learning 2007.
[2]Sargent,Wallace.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1981.
[3]孫文基,魏曉峰主編.財政與金融概論.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1:22-37.
[4]周潮.財政赤字、貨幣供應與金融穩定:基于中國的經驗證據[J].上海金融,2009.
[5]吳盼文,曹協和,肖毅,李興發,鄢斗,盧孔標,郭凱,丁攀,徐璐,王守貞.我國政府性債務擴張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基于隱性債務視角[J].金融研究2013.
[6]崔惠民,張厚明.公共財政走向民生財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選擇[J].經濟問題探索,2011.6.
[7]傅勇.財政金融關聯與地方債務縮脹——基于金融調控的視角[J].金融評論.2012.4.
[8]許雄奇.財政赤字:金融深化與通貨膨脹——理論分析和中國經驗的實證檢驗(1978~2002)[J].管理世界.2014.9.
作者簡介:周陳曦(1985-),江西吉安人,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博士研究生,經濟師,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貨幣金銀處,研究領域: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