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摘 要: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其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即事物的內因與外因。服裝廓形美是服裝美感的重要體現,影響其美感的因素很多,包括服裝變化的內部因素人的變化和外部因素外界的變化。人是社會形態的主體,主宰著社會形態的變化,也受社會形態變化的制約。人對服裝在內的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提出新的主張和要求他們進行變化以適應新的需求。外因變化是指氣候、政治、宗教、思潮、戰爭、科技等的變化引起的服裝的變化。
關鍵詞:服裝設計;廓型;因素
中圖分類號:TS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018-02
一、影響服裝廓形變化的內部因素
(一)審美形象的變化對服裝廓形的影響
人是社會形態的主體,主宰著社會形態的變化,也受社會形態變化的制約。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形象,審美區域都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都是導致服裝廓形發生變化的因素。服裝廓形的變化是被生活在某一時期的人們共同追求的審美理想所駕馭的。當然,審美理想的形成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圈中,又存在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形象。如巧世紀歐洲在戰爭與瘟疫的摧殘下,人口劇減,婦女以多產為榮,懷孕的婦女形象成為追求的理想形象,那個時候的女裝,上身高腰收緊,下擺寬大渾圓,并且將裙據在腹前扎系,整個外輪廓像孕婦一般。又如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的外形,不惜摧殘自己的身體,以滿足審美需求的世紀,人們欣賞的是細長的腰身,所以用木條、鯨骨、金屬等制成的對身體有嚴重摧殘作用的框架緊身胸衣應運而生,形服裝輪廓就這樣持續了幾個世紀。
(二)審美區域變化對服裝廓形的影響。
服裝廓形的審美,隨著人們對人體某一部位興奮程度的變化而變化。人們對審美區域的改變的同時服裝的廓形也發生了改變。女性胸、腰、臀部造型一直是服裝設計的焦點。拿女性的腰部設計點作為例子。和年強調的是女性干練的女強人形象,服裝廓形有意削弱女性的腰部曲線,服裝比較寬松,就形成了型和型廓形的流行。在幾年中性服裝主導流行之后,年的服裝又回歸到力求凸顯女性曲線美的服裝廓形上來。服裝強調女性的腰部曲線,腰部設計再次成為了服裝設計的焦點。和年這兩年的服裝在廓形上出現大量的強調腰部線條的型廓形、沙漏型和美人魚型的服裝廓形。年審美區域轉化到講究服裝的整體廓形美的層面上來,有意的弱化了服裝的細節和人的身體曲線。O型或者說是球型廓形的服裝得到了流行。從字母表示法中也可以看出,如果把字母當中看成是服裝的腰線,那么這幾年服裝廓形是一一型的變化。可以看出由于人們對腰部關注程度的不同,導致服裝廓形的不同。總之,審美區域的變化是影響廓形變化的一大因素,人們總是按著自己的審美,通過服裝和身體,塑造著理想的外形輪廓。
二、影響服裝廓形變化的外部因素
服裝廓形線不僅是單純的造型手段,而且也是時代風貌的一種體現。縱觀中外服裝發展史,可以看出服裝外輪廓的變化,其蘊含著深厚的社會內容。影響服裝廓形的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戰爭、科技等諸多因素。
(一)影響服裝廓形的政治、經濟因素
20世紀,一方面由于兩次全球性世界大戰和持序不斷發生的局部戰爭,以及不可避免的經濟危機,世界的政治,經濟都處在動蕩的狀態。政治的變革對服裝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政治的劇烈動蕩不安。印度支那戰爭、民權運動、黑人反種族歧視與種族隔離運動相繼進入高潮。1868年的五月革命,年輕風暴給西方世界帶來沉重打擊,也是以高級時裝主導期與以后的高級成衣主導期的風水齡。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之下,服裝作為社會的載體,廓形上發生了從經典到反叛的轉變。經濟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嚴重的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女裝的廓形在30年代時又為典雅、美觀、纖婉的女性風格所取代,服裝的優美曲線輪廓代替了服裝棱角分明的直線輪廓。
(二)影響服裝輪廓的戰爭因素
美國建筑大師路易斯·薩里溫說“功能決定形態。”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硝煙摧毀了人們的奢華夢,女人們不再像花瓶一樣被觀賞、寵愛。由于戰時人力的缺乏,她們需要走出家庭,參與社會工作。以往那些拖沓、繁瑣的形裙裝不能適應戰時的需要。戰爭期間,女性的服裝出于其功能性的方面要求都像軍服靠攏,服裝廓形就顯得棱角分明,箱形輪廓受到推崇。女子的裙裝變短,簡潔、男性化的形服裝成了那個時代的流行。戰爭這樣的外部因素使服裝發生了功能性的轉變,從而導致了服裝廓形的改變。在經過了炮火的洗禮之后,人們希望盡快能從戰爭的陰霆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戰爭中受重創的心靈能夠得以撫慰。戰爭中的硬朗的男性化線條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柔美的充滿女性氣息的服裝線條。所以在上世紀50年代的服裝廓形是充滿女性為味道的。如迪奧在1947年適時推出的新外觀造型“新外觀”造型,服裝廓形呈X形。
(三)影響服裝輪廓的社會因素
服裝設計是在為人類制造第二層皮膚。如果說第一層皮膚是在塑造一個自然人,那么第二層皮膚就是塑造一個社會人。當出現一種新的社會文化思潮,都將會對服裝的廓形帶來變革。如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社會二戰之后人口出生率急劇增長,使60年代青少年人數比例極高,整個社會將目光的焦點幾乎全部讓給年輕人。法國著名成衣設計師繆格勒·對60年代的見解十分精辟“那是一個鼓樂喧天、揮灑精力的時代,十多歲的青少年手中掌握著權柄,全世界都得聽他們指揮。”二十世紀前五十年由設師們構建起來的一切幾乎被完全否定。在反傳統社會思潮以及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后結構主義和女權主義的影響下,服裝廓形發生了劇變。服裝廓形從收腰的形轉變為直線條的H形、A形和T形輪廓。非主流文化的興起以及60年代以來的女權主義運動爭取讓女性在社會上獲得與男子同樣的權利,她們的行動同樣在服裝的樣式上體現出來服裝中性化,透空現象以及波普風格,歐普風格等等,這些都是服裝廓形發生巨變的社會文化因素。女裝的廓形開始趨向挺拔、偉岸,充滿男性特征的形輪廓服裝在當時非常流行。當女性不再需要證明自己和男性一樣堅強時,以柔克剛又成了女性的選擇。因而,進入90年代,充滿女性柔美曲線的修長廓形取代了充滿陽剛氣的形服裝。
(四)科學技術對服裝廓形的影響
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今天,高科技給人的沖擊是不可回避的。認為科技是時裝的未來。例如在面料方面,以高科技為動力的材料革命帶動了服裝業的飛速發展,高科技材料的出現深深地影響和沖擊著服裝設計,并給設計師提供了全新的設計思路,為服裝設計增添了新的設計語言。高科技涂層面料、金屬光澤面料、面料等因具有現代感和未來效應,引領著服裝領域的“未來主義”風貌。
三、結語
21世紀是一個高度快節奏的信息時代,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新技術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大融合等等使我們的社會,我們的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腦、信息技術的影響已深深改變了工業時代的傳統,第三次浪潮闡明了這個時代變遷的特征。在這樣一個信息高速的社會大背景下,時裝流行的周期大大變短,幾年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服裝的廓形就發生了變化,也只有這樣才能迎合消費者快節奏的審美品位。服裝廓形是服裝形象變化的根本,人們總是在不斷創造新的形象,產生新的廓形,未來服裝廓形是我們不可預知的,但其圍繞美的主題是永遠不會變的。
參考文獻:
[1]韓靜,略論影響服裝廓形的幾個因素[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11).
[2]周利群,流行與時代—論服裝的流行[J].湖南包裝,2005(04).
[3]劉元風,胡月,服裝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