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娥
摘 要:本文通過比較城市與鄉村廣場舞發展現狀,分析城鄉廣場舞發展的差別,目的在于使各地農村能找準農村廣場舞,乃至群眾文化發展的問題所在,并因地制宜地解決。
關鍵詞:城市;農村;廣場舞;差別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096-02
隨著人們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的增加和廣場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廣場舞正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成為城鄉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群眾文化現象,廣場舞在城市和農村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充分體現了城鄉群眾文化建設的差距。
一、群眾參與意識的差別
城鎮人口思想觀念先進,有較高的文化需求,廣場舞團隊眾多,城市居民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只要喜歡就參與,圍觀者和舞蹈者的角色轉換全在于個人心情,男隊員占小部分,雙人舞中最多,而且無論冬夏積極性高,保證了文化活動的長期性和良好氛圍。
西安市長安區人氣最旺的長樂廣場,步行街,常年跳舞的團隊有幾十個,每個團隊人數至少都在20人左右。男隊員占到5%,在新疆舞等一些對跳的舞蹈中比例更大一些。
在農村,雖然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和城市相比在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還還有較大差距。根據對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街辦52個的村的調查發現,因為不會跳,怕人笑話,要做家務等思想顧慮,使大約10%的的中老年人不愿意參與到廣場舞隊伍中來;并且,根深蒂固的從眾心理和懶散悠閑的習慣嚴重影響了隊員人數的穩定,使廣場舞活動的進行經常出現斷續。人數上夏天人最多,秋冬逐漸減少, 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直到徹底冷場;團隊隊員都是女性,偶爾有一半個男觀眾跳一曲,也會引來眾目睽瞪和笑場。
二、管理機制的差別
(一)組織協調
城區內各社區,小區的廣場舞之所以搞得有聲有色,組織管理是關鍵。社區居委會機構設置完善,工作人員配備齊全,有專門的組織管理人員,如文化志愿者,文化協管員等;每個舞隊內部又有明確的制度,包括活動時間,負責人各自職責,充分保證了廣場舞的持續發展。而農村群眾的廣場舞全憑自發組織,參與者都是街坊鄰居,無專職群文干部,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每個人都以個人喜好和利益為主,致使廣場舞這一集體舞,在農村總是忽冷忽熱,不能持續發展。以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街辦,五星街辦,五臺街辦為例,有60%村的廣場舞都是因為缺少合理有效的管理而間斷,這使農村廣大舞蹈愛好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嚴重影響了廣場舞發展乃至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二)教學輔導
廣場舞輔導人才的缺失是農村廣場舞落后于城市廣場舞的主要因素。城市廣場舞活動的教學老師,或者領舞,大都是一些時間和經濟都比較充裕的大媽大爺,或者有一定舞蹈基礎的藝術專業人才,他們的道德素養和文化層次普遍較高,既保證了廣場舞教學的準確規范,協調優美,又促進了團隊內部的團結互助,和諧穩定。
農村卻是另一番天地,教師大多是相對較固定的“鐵桿”隊員,他們現學現賣,甚至邊學邊賣,對每個舞蹈動作要求不高,只要能跳完整就行。所以歪嘴和尚念經,一傳十,十傳百,造成許多山寨版廣場舞出現在農村,而且他們不象城市人時間和經濟上那么充裕,不能保證長期在崗,使廣場舞學習和更新經常出現間斷,缺乏創新就失去了生命力,活動的間斷和停止更加深了對農村群眾積極性的影響。
三、資金投入差別
因為城鄉經濟差別的客觀原因和廣場舞大媽們個人收入情況,使廣場舞活動的經費來源在城市和農村也存在差距。
(一)城市廣場舞經費來源
城市廣場舞團隊成員多是退休的干部,教師,或是子女接去養老的,他們要么自己有錢,要么兒女有錢,所以在跳舞消費,如服裝,道具,設備,等方面出手大方,而且城區內各單位,政府部門經濟情況較好,經常對廣場舞活動進贊助,或者提供經費等。如西安市長安區各廣場舞團隊中,領舞或者教師自己提供設備并免費教授的占80%,其中50%以上的團隊曾經在參加廣場舞比賽中得到過社區,居委會,駐地單位的贊助和支持,而網絡上迅速走紅的美久廣場舞,楊藝廣場舞,動動廣場舞等,之所以能發展得有聲有色,經濟支持在其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二)農村廣場舞經費來源
與城市廣場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廣場舞發展的資金緊缺囧況。農村廣場舞沒有固定的團隊,成員多是打游擊的兼職隊員,有要打工的,有要看孫子的,還有要做家務的,他們無固定收入,更談不上投資和消費,以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街道為例,90%以上的村無廣場舞經費,音箱維修管理等基本費用需要“鐵桿”隊員集資,其它約10%的村連音箱也是廣場舞愛好者私人置辦的,小小的播放器,放不到一個小時就沒電了,至于對服裝和老師的需要,是大多數廣場舞愛好者不敢奢求的,這些落后的現狀都是資金短缺造成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既無上級專項活動經費,又沒有地方資金投入的情況下,農村的文化活動很難開展,包括各種廣場舞比賽參與團隊極少。
四、噪音擾民的差別
媒體關于廣場舞噪音擾民的報道層出不窮,更有廣場舞大媽因為跳舞和周圍居民發生沖突的事情時有發生,仔細調查研究會發現:不論是武漢的廣場舞大媽被糞便潑身,還是溫州鹿城區的廣場舞大媽被一小區業主用價值26萬元的高音炮擊退,這些事件大多發生在群眾活動空間相對狹小的城市居民小區,是對公共空間劃分的權利之爭。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噪音擾民現象極為少見,更不會發生惡性沖突,一是因為空間相對較大,活動場地足夠容納跳舞群眾,不存在搶占地盤現象;二是鄉間居住不象城市那么集中,高層建筑少,舞蹈場地距村莊一般有一段距離,不存在聲音到了空中被放大而造成擾民的問題。
廣場舞音樂,對城市人來說,是影響人休息的噪音,反舞者丟水袋、拋垃圾、扔大糞,絕不鮮見,更有甚者朝天鳴槍,用藏獒驅趕廣場舞者,而對農村人來說,卻是令無數廣場舞愛好者和觀眾著迷的樂音,陶治了農村人的情操,起到了傳播知識,宣傳教化的重要作用。
五、結語
廣場舞作為一種群眾文化活動,在城鎮和鄉村的發展各有不同,作為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者,不僅要看到農村廣場舞在場地空間上的絕對優勢,更要認識到農村廣場舞和城市廣場舞的發展差距,因地置宜,加強農村廣場舞發展,努力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張艷秋.如何推動城鄉群眾文化活動一體化發展[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11).
[2]城鄉文化,差在哪兒——鄉村文化之路如何走·從大村到鄉村[N].人民日報,2010-12-31.
[3]王榮紅.淺析廣場舞的發展及定位[J].大眾文藝,2011(13).
[4]邵永祥.湖南省農村廣場舞現狀調查與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3(12).
[5]吳春暉.廣場舞蹈時下興旺之探析[J].大眾文藝,2010(04).
[6]周麗云.福州市城區廣場舞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