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
【摘 要】本篇筆者基于我國目前老齡化加劇情況,指出專業實習過程中進行為老服務信息采集的必要性。結合社區的社會工作發展現狀,與西方社會工作文化根源相比較,指出當前社會工作者專業能力缺乏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具體介紹國際公認社會工作者的符合條件及專業知識體系建構內容。
【關鍵詞】獨居老人;共性;問題;建議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根據鄭斯林的說法,老齡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0%以上,根據社科院預測,從2010——202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凈增17萬人左右。由此看來,我國老年人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這將對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據目前玄武門街道的統計數據看來,70歲左右的獨居老人占了較大的比例,高齡獨居老人人數大約在200名左右(其中包括部分暫時與子女居住的老人)。
二、社區社會工作發展現狀
(一)社會工作發展缺乏群眾基礎
我們起初的實習地點是鄰里中心,中心主任帶領我們大致參觀了機構,介紹了機構的正常運行制度和規范,同時交代了我們近一個月的實習工作。中心有一本機構功能簡介的畫冊,上面詳細介紹中心的職責和功能,如社會保險、基本勞動保障、邊緣戶補助等等,這些以往由居委會大包大攬的工作得到了細化和分配。基于整個機構設置,我發現,玄武門街道在社會救助方面正在向專業社會工作方向發展。但是,一天實習過后,又出現令我心寒的狀況,居民反映的情況只是簡單的涉及政府補助以及日常津貼發放,絲毫沒有提及生活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或者老人問題,這正體現了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社區尚未普及。人們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方面出現了問題,他們沒有主動尋求幫助的意識,自然不會想到找社會工作者,換句話說,在中國社會工作還是缺乏基本的人群。
相比之下,讓我們看看西方?;谧诮汤砟詈凸I主義文明發展的結果,西方社會工作注重個人的價值與尊嚴,強調受助者個人價值的獨立性和重要性。主張個人自決,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同時由于西方社會政治結構以民主體制為基礎,它強調公民自下而上參與,強調個人的自由平等與價值理念的多元化。因此,在社會工作專業實踐里,體現了強調受助者參與和個人自決的倫理原則。
(二)社會工作者專業能力缺乏
在實習的鄰里中心有四個社會工作者,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對著電腦填寫居民上報的相關數據,剩下的就是等待居民前來咨詢無關痛癢的問題,草草地按照政府下發文件答復了事,于是就完成一天冗雜卻又清閑的工作。這樣的社會工作者真的在社會工作嗎?
經過一年的學習,我也知道了什么是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是以利他為主要理念、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以科學的方法助人的服務性活動;社會工作是以關于社會和人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在一定制度和社會政策框架下,運用科學的、多樣化的方法,幫助有困難、有需要的人,并在此過程中發展理論和方法,以進一步推進社會服務的過程;社會工作的基本對象是最需要幫助的人,其幫助范圍不但包含物質救助,而且涉及心理援助。基于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工作的關系,我認為,只知道坐辦公室,不去入戶的社會工作者,是不可能更好地落實社會福利制度,改善社會福利管理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居民不懂得主動尋求幫助,我們的社會工作者是不是也要反思呢?
那國際公認的社會工作者到底要符合哪些條件呢?第一,具有社會工作職業證照;第二,具有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背景;第三,受社會工作倫理的制約;第四,是社會工作專業組織的成員;第五,將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生涯。所以我們社區的社會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性。
我們的專業知識體系建構必須包括以下四點:一是解釋人與社會環境的理論和知識;二是有關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的理論;三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觀與職業倫理;四是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模式。其次,合格的社會工作者不僅應該掌握一般的社會科學理論和社會工作的實踐知識,而且還應該深入了解社會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和社會政策過程本身,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學會熟練地運用解決問題的技巧,更應該應用理論與實踐模式去有預防問題。
三、獨居老人共性
通過調查我發現,獨居老年人具有一下四個共性:一是生理衰退越來越顯著。采訪過程中,老人的年齡從六十幾到九十幾不等。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的皮膚老化加劇,身體靈敏度降低,感官能力下降,依賴性也逐漸變強;二是角色發生了多角度改變。經歷了退休、兒女離家、喪偶等重大事件,他們的角色由在職者變為退休者、由照顧者變為被照顧者、由有配偶者變為鰥夫或寡婦;三是認知和心理變化。老人的思維內容偏重對角色改變、過去生活和余熱發揮的認知,他們的自我中心思維比較嚴重,較少從客觀角度看問題,此外老人由于長時間獨居變得十分敏感,自我防衛意識強;四是社會環境對老人行為具有重要影響。老年人的行為特征會受到自身因素的作用,遺傳、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老人行為。
四、獨居老人問題
調查后,我總結出下面三個主要的老人問題。
(一)經濟問題。調查的三個社區中,60歲以上的老人多已退休,退休金是絕大部分老人的唯一收入。由于子女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所以給老人的生活費有限,再有部分老人固執不愿接受子女的供養,使得生活更加拮據。這是有子女的老人的現狀,至于那些無子女的老人,其生活之艱難則不言而喻了。
(二)情感問題。退休后的老人與工作伙伴聯絡減少,子女結婚離家使他們與子女的溝通方式改變、聯絡密度減弱,配偶疾病更使得他們失去相依為命的生活伴侶。調查可知,在城市社區中,獨居老人與鄰里之間很少建立守望關系,而且他們外出參加社會活動和與其他人士接觸的機會逐漸減少。
(三)疾病問題。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這些病癥幾乎成為老人的通病,由于收入減少和社會資源不足,不少老人缺乏照顧,他們的許多生理和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五、對社區開展養老服務的三點建議
(一)居家養老是重點
依據國家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等10部委《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要求,應對街道人口老齡化的迅速增長,滿足廣大老年人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特別是改善特困、獨居、空巢老年弱勢群體的生存條件,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促進和諧南京建設,社區應當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作為重點,適時地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權益維護等。
(二)大力推廣“安康通”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老年人不了解街道的“安康通”這一養老服務。“安康通”原本是政府為年齡達到80歲的低保老人、經濟特困老人、獨居老人提供的一項免費服務,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老人按下隨身攜帶的緊急呼叫按鈕就會社區人員前來幫助。現在該項服務已經得到發展,凡是7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免費安裝“安康通”。據我們探訪得知,多數老人不知道安康通,當我們對其進行介紹后,老人們大都表示愿意安裝。所以,我的建議是社區要加強“安康通”這一服務的宣傳度,借助社區的老年人工作組向老年人介紹這一服務,并力求將其推廣下去。
(三)充實老年人晚年生活
鼓勵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參加社會活動,擴大老人的社交圈,豐富與社會的聯系。高樓門社區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居住著眾多的老年退休職工,他們有一個鮮明的旗幟,就是“高樓門老年活動隊”?;顒雨犚杂鹈蜿牎⒏璩牎⒆孕熊囮牉橹?,老年人積極地從打球、唱歌、騎車遠行中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其中老年羽毛球隊已經走出國門,他們參加了“鄭州華人杯”羽毛球比賽,并獲得了優異的成績。這些老年人組織以點帶面,感染社區老人,帶動社區老人活動。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