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明
高中物理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它既注重基本概念的建立、學科知識的構建,又注重情境表述的多樣性,更強調物理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而且偏向于要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抽象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物理學科知識的傳授,同時更要注重學習方法和解決物理問題能力的培養。筆者從個人教學經驗談談教與學過程中的點滴思考。
一、引導學生建立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把實際問題理想化,先略去一些次要因素,突出其主要因素。例如,我們在運動學中建立了“質點”模型,舍去物體的形狀、大小、轉動等性能,突出它所處的位置和質量的特性,用一有質量的點來描繪,這是對實際物體的簡化。以及電學中的“點電荷”模型、光學中的“點光源”模型等。
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物理過程模型化。如:力學中的落體模型、簡諧運動模型、彈性碰撞模型、類碰撞模型,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動量、能量的變化;電學中的帶電質點在電場、磁場中運動模型;熱學中的分子間相互作用模型,分子間相互作用過程中分子間相互作用力及分子勢能的變化等等都是物理過程的模型化。在物理學中還有一種物理模型那就是理想化實驗模型。例如,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據邏輯推理法則,對過程進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規律。建立和正確使用物理模型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解題能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復雜隱含的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戰場,我們打破“堂上盡由著老師灌”的僵局,實行“四主”“三同步”教改新路。四主是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為主攻,練為主線,把學生完全推向教學,讓他們在學習中參與,參與中學習。思、看、讀、做、聽、議、寫、評,在教師指導下,交錯進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指的是知識、方法、能力一起抓,同步走。教師的備課、講課、輔導,學生的領會、理解、記憶,都要把知識的核實,智力的開發,能力的提高當做基礎工程去抓。像遇到習題教學時,首先做好習題的分類歸檔工作,海水舀不盡,習題做不完,但類型畢竟有限,所以狠抓典型,翻透弄清,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真正做到攻克一點,解決一片。在課堂上爭取把知識落到實處,多給學生方法,多指點學法,從能力上、素質上、根本上解決問題,提高效益。
三、減輕學生精神負擔
傳統的考試制度、形式、內容及評估方式,對學生精神壓力太大,以分定位,一榜定論,像一具精神枷鎖枷走了年青人的朝氣,鎖住了孩子們的興趣。重知輕能使同學們鉆入“高分低能”的怪圈,個性得不到發展,特長難以發揮,總是圍繞高考指揮棒游來轉去:凡是考試內容,深挖細究,猜題押寶,填鴨硬灌,反之一略而過,甚至置之不理,純屬應試教育。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我們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試方式和新評估模式。實行“兩種考試并行,三種活動輔助”的新方案。開卷考試(占40%)與閉卷考試(占60%)并行,概念的形成,規律的推導,物理學史實,實驗操作,實踐應用等方面進行面試和開卷考試,可以查閱資料,可以相互研討,但最后師生必須共同講評,這樣面向全體學生,人人積極主動探究,個個動腦思維進取,為進一 步掌握高層次科學技術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矗。而對于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提高思維素質的題目進行筆試,試題設計要有層次,有梯度,有大有小,新穎脫俗,波浪起伏,不拘一格。有效度,有信度,有難度,有區分度,讓每個同學在自己的起跑線上再大跨一步。更重要的是不論那種考試,取消百分制,實行等級制,淡化分數,使每個同學心悅誠服,歡暢樂學。
四、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只有對物理感興趣,才想學、愛學,才能學好物理。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1、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與物理規律的發現,都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實驗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視實驗,才能使物理教學獲得成功,學生只有通過實驗觀察物理事實,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1.通過物理實驗演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他們思索的欲望。2. 用具有驚險性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用實驗導入新課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懸念,然后通過授課解決懸念。4.把實際生活中的現象跟物理實驗聯系起來,使學生感悟實際生活的奇妙和規律性。
2、教師授課時要有良好的教學藝術。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幽默。教師授課時,要有豐富的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另外,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向學生講述一些物理學家的情況和歷史故事,適時的介紹物理學史的發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收到思想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