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芹
【摘要】如何學好數學,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的問題,我認為,學好數學的基礎是認真的閱讀,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要求人們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要想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說到數學,無論是學生,家長甚至是老師都會想到“解題”,認為只要會解題,就是學好了數學。然而,新數學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一個新理念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閱讀能力是數學能力的一種,也是我們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析
一、對閱讀的認識
事實上,對于數學閱讀,從學校到教師再到學生都沒有得到足夠的認識。在以往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老師們特別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往往設計了合作操作的教學環節,但很少有留給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甚至有些年輕老師常不自覺的重復,一遍一遍強調重要知識點,剝奪了學生閱讀理解的權利。而我們的學生也從沒有認為閱讀是一項數學能力。前一段時間我調查班里雜志訂閱情況,數學雜志共訂閱2份,占總訂閱數的2.5%。我隨機找了幾個學生問了一下,為什么不訂數學雜志。他們回答我說:數學是用來做的,不是看的。而兩個訂閱了數學雜志的同學之所以訂,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好,家長要求必須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我也看到了我省兩位老師對初中學生的調查:83%的學生認為閱讀是語文或英語的事,數學學習只要能解題就可以了;52%的學生認為數學課本沒有閱讀的必要,它只是做作業的依據而已;76%的學生做數學題時不是先仔細閱讀題目條件,而是先看題目結果求什么;有85%的學生一見應用題就心煩,因為對題目給出的眾多條件難以辨清關系。我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特別是六年級,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百分數解決問題,對學生理解題意的要求比較高,對學生的閱讀題目的能力要求也一下子提高。學生不重視數學閱讀與數學閱讀高要求這對矛盾就凸顯出來。例如,描述“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變成“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另一個數”,描述方式的變化會使一些學生無所適從。
二、理論基礎
閱讀能力與語言發展水平有關,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課堂上對數學語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維轉換慢,從而造成知識接受質差量少。教學實踐也表明,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的數學理解力也差,理解問題時常發生困難和錯誤。因此,重視數學閱讀,豐富數學語言系統,提高數學語言水平有著重要而現實的教育意義。而數學閱讀有助于數學語言水平的提高。數學閱讀還有助于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提倡合作與交流是新課程理念之一。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提高數學交流能力的根本。
三、閱讀方法
我們知道,動手操作是促進理解、減少數學學習困難的有效手段。而解題練習又是鞏固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的重要途徑。與其它學科相比,數學學習尤其離不開操作、練習。在閱讀 學習中,倡導讀做結合、讀練結合,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識,運用到新的知識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識體系去解釋新的現象。這種過程既是知識的復現,又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同 時也有助于學生把凝固的認知結構轉化為能動的能力,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素質。
如“圓的認識”中,學習圓的畫法。當學生閱讀了畫圓的基本操作步驟以后,及時要求根據教材中規定的步驟試著先畫一個圓。畫好后討論:
(1)畫圓時,有一只腳固定不動,是哪只腳?
(2)在紙面上不停移動的是哪只 腳?它是怎樣移動的?
(3)同學們畫出來的圓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況下畫出來的圓較大,什么情況下較小?最后再要求學生畫指定大小的圓。經常進行這樣讀練結合的教學,潛移默化中,學生便逐步養成了讀練結合的良好習慣。
四、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擴展學生的數學視野,使他們多方面領會數學的美和數學的應用,我向學生推薦了適合他們閱讀的課外書籍,如我國張景中院士的科普讀物:《數學家的眼光》《數學傳奇》等。同時指導學生寫閱讀體會。
五、結語
總之,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應當是一種意識,一種旨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自學能力和習慣的意識,而不是一種形式它應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數學閱讀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深度,增加學習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在陌生領域施展才華,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世界,使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充分地發揮。重視數學閱讀,培養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地發展,以真正達到“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