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麗敏
【摘要】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注意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的過程,形成體驗探究的氛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自覺求疑的學習習慣,也就是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質疑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面對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從提高人的素質看,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建構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文本總是存在著某些“空白”和“不確定性”,因而讀者閱讀鑒賞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能動性。
一、在文本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感知能力
對文本來說,老師是讀者,每個學生也都是讀者,老師、學生都是通過文本去探尋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老師與學生的閱歷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對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學生由于個性的差異,理解起來也有不同。同時,老師、學生又都由文本而聯系起來,老師既啟發學生加深對文體的理解,又從學生那里受到啟發,而達到教學相長。體驗之思,就是在老師、學生、文本的對話中進行。
閱讀是極個性化的行為。老師與文本的對話應在備課中完成。課堂上,首先必須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獨立閱讀、獨立體驗、獨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學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礎上,老師予以啟發、引導,或組織討論,學生則在老師的啟發下,或者在討論中,在相互啟發下,使體驗更靠近課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雖然各學段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在這四者中,感受與欣賞、體驗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與評價,則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體驗與探究可以有些側重,但不可偏廢,要有機結合。既使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以感受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賞,甚至是評價。在人教版的低年級語文修訂教材中,編者就力圖體現這一點,如第三冊《我要的是葫蘆》要求“說說可愛的小葫蘆原來為什么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四季的腳步》中“你喜歡哪個季節?畫一張畫告訴大家”這一題,就含有欣賞的意思。《狐貍和烏鴉》中“說說烏鴉為什么上了狐貍的當”這一題在對烏鴉上當原因的探究中就含有評價的意思。“烏鴉喜歡聽奉承話”,既是對烏鴉上當原因的分析,也是對它的評價。將來,在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編寫的新課本中,對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有機結合一定會體現得更充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結合中引導體驗之思。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著力點,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個教師教學水平如何,還可在處理教材上見功夫。我們應該在處理教材時,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發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文本多元解讀可從以下“兩點”進行切入:
1、抓住文本內容。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如一部《紅樓夢》,有人喻它為一部百科全書,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識的,有琴棋書畫的,有詩詞曲賦的,還包含著醫藥學的、建筑學的、美學、哲學的,可謂包羅萬象。所以,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先交流對文本內容把握情況。如莫懷戚《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學生在散讀這一流程后,獲得美好的閱讀印象,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有的學生在交流中,談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的精神,談到了可貴的親情、溫馨的氣氛,談到了尊老愛幼的美德,談到了春天美麗的景色、生命的氣息……
2、抓住文本語言。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說是色香味俱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有的文本語言“如清流,描物寫態,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質樸無華,平淡實在,耐人尋味;有的如紅葉,嬌艷華美,色彩斑斕,燦爛迷人……”但是漢語言又是最具朦朧、模糊,且多義性的特點。著名學者金岳霖先生說:“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是朦朧、模糊,它的涵蓋面幾乎無邊無際,暗示性幾乎無際無涯。”如一個算命先生給某局長算命,他說:“你的這個位子會坐牢。”這句話,就具有多義性:一理解為你這個位子會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為你在這個位子上會進監牢的。所以,在對有些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的語言進行品味揣摩時,就可引導學生進行多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