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鳳
摘要: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理論作為上世紀80年代由全美幼教協會提出的教育理論,對幼兒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理論關注0-8歲兒童的適宜性發展,為兒童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豐富的文化環境。本文通過對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理論的分析,從而創造一種適合中國幼兒教育發展的實踐之路。
關鍵詞: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內涵;思考;實踐
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作為全美幼兒教育協會提出并實施的一套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價值理論和實踐體系,它關注于兒童自身的個性和發展特點,倡導教育應當與兒童的發展、個性特點以及家庭文化背景等相關,并提高兒童教學的有效性。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理論的提出對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兒童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的內容和觀點
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主要是教育的要適宜兒童的發展,一方面要適宜于兒童的年齡,教育要與兒童的年齡特點和階段性發展相適應。兒童階段的生長和變化存在著一個可預知的順序和過程,這些可預知的因素包括兒童的身體、情感、社會人士等,相同年齡的兒童具有相同的年齡特征,因此在教育中教師應當根據兒童的年齡階段構建適宜的教學情景和環境,為兒童的發展提供適宜的教育氛圍。另一個方面是要適宜于個體。教育要滿足每個兒童的需求,雖然兒童處在同一個年齡段,具有相同的年齡特點,但兒童又是不同的個體,個體的家庭環境、教育熏陶、氣質、興趣等又具有不同的差異性。因此在教育時要關注兒童個體的需求,和發展,無論是在課程的設置上還是成人在兒童之間的相互作用上,都要關注兒童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發展的需要。要求教師在了解每個兒童不同的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基礎上進行課程設計,充分考慮兒童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進行有差異的教學。
二、創造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的思考
(一)運用整合和多元思維重新思考幼兒教育課程
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意味著課程的設置要具有彈性,也意味著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要的關注兒童的個性發展。課程實施的好壞關系著教育的質量和發展的程度,在傳統的課程下,很好從兒童的特點和教育出發來進行課程的設計,一味的注重知識的傳授,與兒童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發展偏離,與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課程從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構建課程不僅要注重兒童的個性、需求以及興趣愛好等特點,還要綜合而考慮兒童的原有發展水平和家庭文化背景。因此教師在構建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課程時要以綜合的方式對兒童的教育施加影響,關注兒童的身心的全部發展過程,包括兒童的情感、意志、社會、認知等各個方面。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課程的構建應當要建立在全面了解和關注兒童的發展程度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課程的活動和材料是具體、真實的,與兒童的生活內容息息相關。課程為兒童提供適宜性發展的途徑,既要保障兒童當前的發展,又要保障兒童長遠的發展。
(二)重視兒童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能力的發展
在當前的兒童教育中教師與兒童的關系是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以絕對的權威讓兒童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灌輸和行為方式的規范和約束,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抹殺了兒童的創造性,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和行為的引導失去了自身的個性特點和主體性。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實現了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雙向互動,構建適宜兒童創造能力和主體性發展的教育體系,給兒童充分分自主活動空間,在自主的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創造性。在構建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時要關注兒童的創造性和主體性發展的程度,承認兒童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認識到在教育的過程中兒童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具有自身發展的各種能力。在教育活動中為兒童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支持兒童在自主的選擇下進行活動。
(三)積極倡導與家庭的合作教育
由于遺傳素質、環境影響和生活經驗等具有不同,每個兒童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潛能具有很大的不同。為了提高教育的適宜性,在確定教育方案時倡導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教育合力,主張教師與兒童之間相互合作,經常與家長之間溝通和交流學生的發展問題,關注兒童身心在何種環境下的成長過程。兒童年幼時的身體安全、甲亢以及個性特點等都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與家庭關系好的親密性和教育的滲透性都深刻影響著兒童成長的一生,這也是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發展應當與家長保持緊密的聯系,并且建立相互交流的機制,與家長共同探討兒童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能力。家長教育機構、遇教師之間要經常針對兒童的發展問題和發展現狀共同研究和交流,從而達到教育和家庭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
結語:
發展適宜性兒童教育闡述了兒童教育必須在尊重兒童個性和發展特點的前提下構建教育體系和教育課程,在教育活動中觀眾兒童的創造能力和主體性,教育要適宜兒童的發展水平,并且與家庭之間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為兒童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薔薔. 發展適宜性實踐的基本原則[J]. 福建教育,2013,(37):34-35+61.
[2]霍力巖. 發展適宜性實踐的主要觀點及其有益啟示[J]. 福建教育,2013,(z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