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如果不是李克強總理在與山西、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四個產能過剩大省負責人的座談會上談起,或許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國造得了火箭、飛機、高鐵,卻造不出圓珠筆上一枚小小的圓珠。
據統計,我國3000家圓珠筆生產企業,沒有一家掌握高端筆頭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術。我國每年生產380億支圓珠筆,占到世界總產量的80%,但筆尖珠芯近90%來自進口,墨水80%進口或用進口設備制造。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筆頭,以及筆頭和墨水的關鍵制造設備都是從瑞士、德國、日本進口的,中國制筆企業從每支圓珠筆里能獲得的利潤不到1毛錢。
問題在于生產圓珠筆所需要的易切削鋼,我們只能依賴日本進口,而我們的模具和設備無法制造圓潤光滑的小小圓珠,無法保證圓珠與筆尖托架之間誤差小于0.003毫米的完美結合,也無法保證圓珠筆在各種握筆姿勢和受力方式下流暢書寫。
自1895年圓珠筆被發明迄今已經120年,但一個經濟總量全球第二的制造業大國仍未掌握它的核心技術。汽車近年來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生活必需品,雖然現在國產車在配置上越來越高,功能和外形越來越炫酷,但中國汽車生產企業恰恰不具備最核心最關鍵的20%部分。
這樣的尷尬還有很多:芯片、智能機器人……
為何屢屢在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為何只能以低成本的資源優勢參與全球競爭賺取微薄的組裝費用?困擾著中國制造的癥結無外乎兩點:創新強度不足和匠人精神的缺失。
2015年,中國企業500強研發強度(即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29,世界500強平均的研發強度是5,中國大企業的創新與世界還有較大差距,而與此同時,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為10%,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40%的比例。美國智能信息提供商湯森路透2014年評選出全球100家創新企業,中國大陸只有華為1家上榜,而日本有39家,美國有135家。
自主創新能力的匱乏,除了研發投入不足,還體現在勞動者素質方面,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加工為主,根據人社部統計,中國技工勞動者1.5億人,僅占城鎮就業人員的39%,占就業人員總量不到19%;高級技能人才3762.4萬人,僅占技能勞動者綜述的25.2%,占就業人員總量不到5%。
技能勞動者數量的偏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社會匠人精神的缺失。近年來盡管我國高等教育普及率逐漸增高,但是對于人才的評價依然是多以學歷為標準,對于職業教育、技能教育重視不足。
匠人精神代表的是一種堅定、踏實、精益求精,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的態度。日本的秋山木工,創辦人秋山利輝為了培養出真正的匠人,創建了一所學校,學制八年,一年的學徒見習課程結束后,才能被錄用為正式的學徒,然后開始為期四年的基本訓練、工作規劃和匠人須知的學習。之后,在技術和心性方面都磨練成熟者,方能成為工匠。
哈德洛克工業株式會社,生產的產品只是不起眼的螺母,但是憑借著專注、專業的鉆研和精益求精的制造,以及無法模仿復制的加工技術和參數配合,哈德洛克螺母號稱“永不松動”,世界多國的高速鐵路、列車都離不開它。
引無數國人競相搶購的日本電飯鍋更是將產品做到極致,三菱電器在研制一款新型電飯鍋的時候,邀請3000人在全日本的壽司店進行品嘗,找到最適合日本人口感的米,再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研究此種米粒的烹制過程,選定制作內膽的材料,并派出工作人員尋找最優質的原料,3000度高溫燒制幾個月,方制成內膽。
自1955年開始,日本就建立了“人間國寶”認定制度,政府在全國不定期地選拔認定“人間國寶”,將那些大師級的工匠保護起來,并投入雄厚資金防止手藝流失。實際上匠人精神在我國古已有之,只是近年來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企業把這種精神丟失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更有很多企業迷失在互聯網營銷的泥沼中,忘記了制造業的“本分”。
從低成本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國制造業已經到了不得不轉型的時刻,別國都開始做品牌附加值了,我們還在做毛利。中國的小圓珠之痛是整個中國結構調整面臨的陣痛。好在依然有企業、匠人在堅守,好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共識,不妨留一些耐心給中國制造,相信通過創新和匠人精神的重塑,中國制造才能實現品牌和品質的雙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