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潔
2016年春節,一篇名為《孵化器“死亡第一例”,眾創空間倒閉潮開始了》的文章開始在創業圈中流傳。“‘地庫創立4個月,燒了100多萬元,現在淪于只能等待外人來結束‘地庫的生命……那種滋味是我這輩子的動力。”這條令人傷感的公告來自深圳“地庫”孵化器的運營商楊炳龍。入駐率低下、競爭激烈、同質化嚴重,加上自身能夠為創業團隊對接的資源嚴重不足等問題成為“地庫”的主要病因,也為各類孵化器運營商們敲響了警鐘。無轉型,不長久。尋找孵化器的下一個風口,成為穩定創業市場、不斷激發創新動力的保障。
星星之火已燎原
孵化器在中國并不是新鮮事物。1987年我國便誕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1999年南京民營創業中心成立,從此拉開了民營孵化器的大幕。而自2014年以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浪之下,孵化器真正迎來了市場的春天。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中國新型孵化器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已超過1600家,國家級孵化器超過600家,非國家級超過1000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累計孵化企業約6萬家,各項數據均在逐年穩步增長。
以青島市為例,“十二五”期間,青島市發起了“千帆計劃”,目前已擁有120家孵化器。千萬平方米孵化器工程累計開工1153萬平方米,竣工1001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超過5000家。26家眾創空間納入國家級孵化器體系。
當年的星星之火已然呈現燎原之勢。
洗牌升級,打造專業性孵化器
春天的到來,使得生長和瘋長并存。其中,各類投資商和地產商的介入,助推了孵化器市場的多變性。究其目的,投機性、賺補貼和去房產庫存成為主因。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創業孵化市場的大幅擴張極易引發下一步的洗牌,孵化不能只做“二房東”和“低保戶”,要深挖自我造血功能。所謂的倒閉,更類似一場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只有緊靠產業鏈、經過專業化細分的機構,才能在創新創業浪潮中站穩腳跟,真正起到助推行業發展、孵化培育企業的作用。
青島市政協委員、橡膠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青島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會長張焱調研發現,雖然青島市孵化器數目眾多,但圍繞某一產業專業孵化的企業較少。在剛剛結束的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他提出了加大對專業型孵化器的扶持支持,提高孵化器作用的針對性,打造形成專業型國家級孵化器的建議。
他說:“目前,國家對眾創空間的打造指明了非常好的方向,符合供給側改革以及整個中國的轉型發展需求。但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在這種極為有利的大環境下,許多不具備創業孵化資質的機構也開始參與孵化器打造。而事實上,孵化器并不是把雞蛋孵出小雞就結束了,更要看小雞能不能長大。簡單享受租金和政策補貼還不夠,要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專業型孵化器。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孵化,還能促使孵化成果融入產業鏈條,找到食物并快速成長。”
他認為,青島很多產業是有產業集群的,利用好產業集群優勢,打造專業型孵化器需要政府的撬動和扶持。建議政府整合已有科技與產業資源,重點加強對國家級科技孵化器企業的政策扶持與資金支持,加快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發展,強化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孵化能力,成為產業孵化發展輻射源頭,帶動中小型孵化器發展,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于一體的創業孵化鏈條,打造青島市創業孵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下一個風口
專業型孵化器的建設,一方面能夠響應國家雙創的號召,促進創新創業企業快速孵化發展,為我市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驅動支持;另一方面,將會加快我市在產業專業領域科研、人才聚集,將會加速聚集優秀創業創新企業落戶青島,助推青島產業發展。最終實現創客發展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到的“發展動力轉換”。
目前,以化工橡膠行業為主題的國家級孵化器橡膠谷,作為青島市唯一—個全生命周期孵化的行業平臺,同時也是具有第三方公信力的化工橡膠行業綜合服務平臺。已成功吸引239家海內外企業、實驗室、協會、機構等入駐,其中在孵企業86家。各類企業在橡膠谷彼此為上下游、供需方相融共生、資源共享,便捷享受橡膠谷提供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及供應鏈解決方案。
新常態并不是經濟大環境的獨有名詞,在建設發展中的每個環節都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隨著我國產業的不斷升級、傳統綜合性孵化器動力疲軟,專業型孵化器的搭建和整合已成為創新驅動的下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