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蕾 薛小東 章雪穎
摘 要:大學生職業角色準備不足會出現角色失衡,導致工作效率下降、頻繁跳槽等問題。將人格結構理論PAC理論運用于此問題的分析,認為大學生職業角色失衡在于:缺乏實踐支持的象牙塔式P(家長)心態,教育服務過度的沖動依賴C(兒童)心態,需要沖破網絡阻礙并提升A(成人)心態。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主力軍,在指導學生職業角色準備上,可以在職業指導課程中運用PAC理論;言傳身教中引導學生A(成人)心態;在學生工作中針對性攻克心態阻礙。
關鍵詞:PAC理論;職業指導;職業角色;輔導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198-02
從大學生到職業人,是就業前后社會角色的轉變。在適應這個轉變過程中,大學生需要面對與學校截然不同的環境、人際交往、管理方式。很多人因此產生了心理壓力,出現角色失衡。這不僅導致了工作效率的下降,頻繁跳槽,嚴重的甚至可能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當前,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已經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部分。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主力軍,承擔著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職責,并且其優勢在于和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溝通交往頻繁。本文將PAC理論與輔導員工作結合起來研究,以期為提高輔導員職業指導能力,增強輔導員師生交往引導能力,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角色準備尋找新的研究視角。
一、PAC理論概述
PAC理論是一種人格結構理論。加拿大心理學家埃里克·伯恩(EricBerne)于1964年在其專著《人們玩的游戲》一書中提出一種人格結構理論。他認為:人的個性或人格由父母(Parent)、成人(Adult)、孩子(Child)三種自我狀態構成。每種自我狀態是思維、感情和行為的單獨來源。P型(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志,表現為統治、支配、教訓以及其他權勢作風和命令口氣;A型(成人)心理狀態以客觀和理智為標志,表現為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尊重他人,講起話總是用商量口氣;C型(孩子)心理狀態以沖動和變化無常為標志,表現為遇事無主見,要么感情沖動,要么絕對盲從[1-2]。在任何特定人際溝通交往的情境中,人們的行為都會受到個性的三種組成部分或其中之一部分自我狀態的支配。哪種心理狀態占優勢,在人際交往互動中就會表現出哪種態度的特點。
二、大學生職業角色失衡的PAC理論分析/對大學生職業角色準備不足的PAC理論分析
(一)大學生職業角色的PAC結構及其行為特征
在每個人身上,三種心態各占的比重并不相同,所以在行為方式上也表現不同。在職場中管理者與普通職員的PAC心態結構及行為特征也有所區別。鑒于大學生初入職場一般為職員身份,在此將職員在職場活動中的心態結構及其表現整理如表1。其中,類型4-6的行為表現相對更符合用人單位與社會關于職員角色的標準。此類大學生的PAC心態結構更易適應職業角色。而職業角色適應困難、工作效率低或是頻繁跳槽者,往往具備類型1-3其一的PAC心態結構及其行為表現。
(二)大學生職業角色失衡的PAC分析
1.缺乏實踐支持的象牙塔式P心態
象牙塔式的P(家長)心態,其典型行為表現可見表1類型1。此種類型更易出現在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生群體中。該類學生往往在專業學習上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學業成績優良,但對社會實踐沒有興趣或應付了事、對人際交往經驗不足。其學業成績促使其在專業工作方面過度自信,遇到問題容易出現生搬硬套的本本主義,以自己的立場出發去評價指點職場中的人事物。
2.教育服務過度的沖動依賴C心態
沖動依賴的C(兒童)心態,其典型行為表現可見表1類型3。該類學生的沖動與依賴往往與成長過程中得到的過度保護、過度教育服務有關。從家庭方面看,物質條件的優渥與中國式家長的大包大攬是主要原因,這從家長們的口頭禪“聽爸媽的沒錯”、“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橋還多”,和孩子們的口頭禪“都怪你”、“我不知道”可見一斑。從學校方面看,隨著學生生源縮減,高等院校招生競爭日趨激烈。在整個商業社會更重視客戶便捷舒適體驗的氛圍下,學校更傾向于在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需求相關的學校樓宇硬件、后勤服務上過度服務。
3.需要沖破網絡阻礙并提升A心態
具備高A(成人)心態的典型行為表現可見表1類型4。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階段,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傾向,表現為更加追求自由和民主,但又需要學習自主生活、學習、工作的能力,尤其欠缺A心態的交往能力。而在一網通天下,萬事問百度的大環境下,大學生面對人際交往溝通的困難可以躲藏在網絡社交媒體之后,對事件的認知容易受制于經常接觸的網絡觀點的左右[3]。
三、PAC理論對高校輔導員指導大學生職業角色準備的啟示
(一)在就業指導中運用PAC理論
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4]所涉及的課程內容模塊,將PAC理論滲透入職業指導課程中[5]。一是在“建立生涯與職業意識”模塊中通過使大學生意識到確立自身發展目標的客觀重要性,激發學生理性思考未來理想職業,逐步確立發展目標,不斷培育大學生客觀分析、理智思考的成人心理特性;二是在“職業發展規劃”模塊中通過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手段來了解自我、自我特性與職業選擇和發展的關系,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PAC心理狀態;三是在“提高就業能力”、“求職過程指導”、“職業適應與發展”模塊中引入PAC理論,對相關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做好心理狀態調整的認識與準備。
(二)言傳身教中引導學生成人心態
大學生進入職場后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往往是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過分依賴學生角色。這正是出于C(兒童)心態,期望工作中領導或同事能像老師一樣包容自己,人際交往中很隨意,任性,不會過多地關注別人的感受,但現實卻讓他們處處碰壁。輔導員扮演著學生在校期間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的角色,與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接觸頻繁,因此具備言傳身教引導學生A(成人)心態的客觀條件和教育優勢。具體有:在管理過程中,嚴格遵守規章制度、按照流程辦事,引導學生客觀看待自身、他人與學校的權利、責任、義務,如學校的寢室住宿規范紀律,是為了保障集體住宿的安全、健康、協調,應共同遵守,違規者有責任接受相應的處罰;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理智地分析、思考與謹慎言行促進學校環境下多方關系的良性互動,如在遇到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誤會或矛盾,主動冷靜地嘗試溝通協調,學習溝通技巧[6];在服務工作中,既要身先示范與學生平等溝通交流,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權,如在學生遭遇困惑重大選擇時,幫助學生分析,但不代替學生做決定;又要維護好輔導員自身的權益,如面對學生因非重要事件、非緊急事件隨時來電詢問,不能過度服務,而要引導學生尊重輔導員的作息時間,學習尊重與禮貌。
(三)在學生工作中針對性攻克阻礙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輔導員工作范圍已經從網下擴展到了網上。而就指導學生做好職業角色準備來講,也可以開展網上網下兩方面工作。一是開展網絡教育引導學生網絡交往角色與心態把握,包括:提升媒介素養,客觀理性面對各種網絡信息做出個人的分析判斷;在網絡活動中表現平等、友好與互助的態度,對個人的網絡言行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網絡溝通與現實溝通的差異,網絡溝通不能替代現實交往溝通[7]。二是網下增加學生成人式溝通交往示范與平臺建設,包括:立足職場特點,開設職業指導特色選修課,開展求職過程與職場適應的角色模擬、場景演練,直接指導大學生做好職業角色準備[8];結合學生人際溝通矛盾困惑,建設輔導員工作坊等項目,進行個體或團體輔導[9],引入PAC理論分析,幫助學生調整角色心態,練習成人式溝通用語和技巧;運用主題教育平臺,將人際交往的PAC理論隱性化融入其中,進行教育宣傳;借助校友力量,讓往屆畢業生就職業角色準備現身說法,提供榜樣示范,朋輩引導。
參考文獻:
[1]EricBerne.GamesPeoplePlay[M].NewYork:GrovePress,1964.
[2]呂勤.相互作用分析理論——一種人際交往分析工具[J].青年研究,2000(10):39-43.
[3]談鐘明.網絡社交平臺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15(1):82-8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Z].2007-12-28.
[5]左江萍,劉麗婷.相互作用分析理論及其對優化課堂氣氛的啟示[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57-59.
[6]陳珉珉.復旦投毒案引發的幾點思考——相互作用分析理論在大學生人際溝通中的運用[J].商,2013(12):341.
[7]陳慧女.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網絡陣地拓展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62-65.
[8]范強,譚敏,常衛東.談虛擬社會角色和職業角色轉變[J].中國科技信息,2013(14):180-181.
[9]羅丙軍.提高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5(19):118-120.
[10]張碩.略論大學生職業適應力的培養[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2):4-24.
[11]魏萍.大學生角色實踐過程中能力開發與提升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