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劍峰
【關鍵詞】 班主任;批評藝術;時機;頻率;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5—0039—01
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應以表揚為主,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這絕不意味著不能對犯錯誤的學生進行批評。事實上批評與表揚一樣,都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一種手段,它與表揚結伴而行,相融而生。班主任批評學生主觀上希望通過批評促進他們克服和改正錯誤的思想行為,然而效果往往與預期達到的目標相去甚遠。所以,批評得注意藝術性。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用理智控制情緒
作為班主任,一發現學生犯錯誤就火冒三丈,這是不行的。我們要想想自己過去做學生時不也犯過錯嗎?此時,頭腦要冷靜,要強忍心中之火,耐心細致地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誘,在友好和諧愉悅的氣氛中解決問題。批評結束時,要對學生表示鼓勵、信任。
二、用肯定引出否定
學生多喜歡聽表揚的話,不愛聽批評的話。中學生正處于逆反期,一味的批評容易加劇逆反心理。因此,我們在批評其不足之前,應真誠地贊揚他的進步,或者巧妙地用贊揚其進步代替批評其不足,多用“但是”這一轉折詞。例如,教育一位只顧學習、自私自利的學生時,我會對他說:“你的學習成績很不錯,但是如果你能多幫助同學,多關心班集體,相信你在班級里人氣會更高。”這樣的間接提醒,比直接批評的效果會更好,學生也更樂于接受。
三、集中批評目標
批評學生時目標要集中,切忌糾纏舊賬,這是班主任要提醒自己注意的一點。我班學生大多數是積極向上的,一般都想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但有些學生由于自制力差,有時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我在批評學生時,從不提學生舊賬,而是就事論事,錯在哪里就批評到哪里,批評一次只針對一次的錯誤。批評最忌喋喋不休地列舉對方過錯,以免學生覺得你揪住他的辮子不放。
四、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地點
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批評時,要抓住恰當的時機,用好“熱處理”和“冷處理”藝術。時機不同,效果則不同,只有把握住批評的時機,及時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同時也要講究批評場合,變當眾批評為個別批評。批評學生,最好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要有所回避。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學生,可能會使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如今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正處于自尊心強感情脆弱的年齡,有時公開批評會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所以,批評要注意時機和場合,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五、選擇批評的合理頻率
批評學生不能學“婆婆嘴”,整天嘮嘮叨叨,今天批評,明天批評,大事批評,小事批評。應注意批評的頻率,不搞連續批評。除特殊情況外,在一周內最好不要重復批評同一個學生,否則會使學生形成“抗藥性”,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故批評要少而精,不可多而雜。要善于判斷教育效果何時為峰,何時為谷,何時需對學生進言。批評要有節制,適時地進行,“好雨知時節”地促成學生轉變。
六、變直接為模糊
有經驗的班主任都知道,點名批評必須慎重。點名批評之前應考慮:點名之后,被批評者可能有幾種反應,應如何對待。其他同學可能會有什么反應,應如何對待。若估計點名時,被批評者可能大吵大鬧,那應該暫時不批評,認真核查事實,再進行批評。有時變直接為模糊效果更好。例如,我為整頓班風,有時在班會課上說:“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班紀律總體是好的,但也有個別同學表現很差,有同學遲到,也有些自習課聊天……”這里,用了不少模糊語言:“最近一段時間”、“總體”、“個別”、“有些”等等。這樣,既有意照顧了某些同學的面子,又指出了問題,它沒有指名實際上又在指名。有時這種方式比直接點名批評效果更好。
七、要堅持“心理互換”的原則
“心理互換”是指人與人之間交換心理位置,將心比心的意思。對犯錯誤的同學實施批評時,班主任要先站到學生的位置上考慮問題,這樣批評的內容和方法就會有針對性。如果只有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不能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很容易拉大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形成對立情緒,導致批評失效。教師若能站在后進生的位置上和他們一起去找問題發生的原因,并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就接近了,不但容易找到問題的癥結,而且在感情上與學生也更親近了,同時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切入口,既治標又治本。
總之,批評是一門藝術。它有法,但無定法。它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體,學生服你,若運用不得體,學生就恨你。但只要我們多注意觀察研究學生、積累好的經驗和方法,一定能讓學生對我們的批評心服口服。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