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英燕
【關鍵詞】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習慣;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5—0094—01
一、根據規律,激發興趣,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
漢字雖然字形結構復雜,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漢字的規律性也很強。作為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加強文學方面的學習,根據漢字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教學,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按照漢字的造字規律、事物的歸類,抽取要識的字,這對學生掌握漢字很有幫助。
例如,在教“口耳目”等字時,教師請學生先在紙上畫出人的口、耳、眼睛,然后張貼到黑板上,再把篆文的“口、耳、目”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學生很快就知道字與形有相似之處。這個課例就是利用象形字的特點,讓學生動手去畫,用眼去觀察,體會識字的樂趣,享受發現的快樂。這個課例吸收了分散識字和字理識字的長處,更注意了處處引發學生的興趣,遵循了兒童識字的規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只有讓學生具體去觀察、體驗、歸納,讓他們在識字的實踐中知道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的漢字構成規律,具備獨立識字的能力,才能使他們產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和興趣。
二、先學后教,整合教材,形成良好的識字習慣
教師習慣用識字量的多少來衡量識字教學的成敗。其實,成功的識字教學應該是讓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這才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以前教師使用課本時較少注意教材的整合利用,課文與課文之間的聯系沒有很好地利用,現在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觀念,先放手讓學生學,以學生的學習決定教法。
例如,教師在教學《一去二三里》《口耳目》《在家里》《操場上》這個單元時,先請學生拼讀課文,劃出生字,利用預習、同學討論等方式,先把第一課的“一到十”還有“口、木、日、月、火、耳、電視、電話、水果”等字詞學會。這些字很多學生在入學前已經認識,因此課堂上可以通過互相討論匯報的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滿足其表現欲。然后,教師可以把課文的順序打亂,根據學生剛入學不久,對學校仍較陌生的具體情況,先教《操場上》一課,巧妙地讓學生用1~3課的字詞結合第4課的插圖練習說話。接下來,教師再出示《在家里》的掛圖,讓學生找出自己熟悉的家具,充當小老師,把認識的表示家具的字詞教給其他小朋友。本來按進度要10~12個課時才能完成的內容,教師這樣處理后,只用5個課時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教師通過以學定教,在學生先學的同時,可以清楚、冷靜地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作出教學內容及方法的選擇,這樣更切合學生的需要,不僅讓學生學會要求掌握的漢字,還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建構自己新的知識,初步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學以致用,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強化寫字,開展活動,感受漢字音韻形體美
現在,有條件的學校和家庭都注意讓學生用計算機輸入漢字,使寫字教學受到阻礙。其實,寫字和識字是互相促進的,寫字能促進辨認字形的精確性,發展知覺字形的穩定性和主動性,并加強對字形的記憶,而字形的辨認又是形成書寫技能的重要條件。所以,教師應強化學生的寫字訓練,讓學生在識字、寫字的同時,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感受漢字的音韻美和形體美。
例如,在一節一年級的語文活動課上,教師讓學生認識班上同學的姓名,58名學生有40個姓,教師讓學生把自己和好朋友的姓名寫出來,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摩、議論、評一評誰的姓名寫得好,為什么?然后,教師把自己的姓名用楷書、篆書、隸書、行書展示出來,如此,師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學生把眼睛睜得大大的,陶醉、驚訝占據了他們小小的心靈。教師告訴學生,只要他們用心寫,也能寫出漂亮工整的漢字。教師還告訴學生,他們的名字也蘊涵著美妙的音韻,因為漢語有聲調的變化,只要組合得好,就能讓人讀得優美動聽。這樣的識字課,肯定會給學生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當然,我們要打破識字教學的固定模式,把握情感識字的理念,不是全盤否定過去的識字教學方法,因為傳統識字教學的精華是十分寶貴的。教育工作者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識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擺在首位,注重學生識字的過程與方法,把注重學生識字的情感作為一種自覺行為,貫穿于識字教學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用開放的態度繼承成功的識字教學成果,集各家之長,創新識字教學的形式,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好基礎。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