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楊柳青
摘要:指出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逐步被發掘,并慢慢被現代文明和大環境改變著。通過人民群眾的集思廣益,中國在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促進了各類遺產保護措施的發展。分析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建設之間存在的矛盾,提出了積極保護,整體創造,舊城改造和整治的措施,以期為遺產的保護與文化環境的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環境;建設;創新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200-02
1 引言
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很久以來,這個底蘊深厚的古國締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沉淀,是珍貴的物質財富,也是獨有的精神含蘊,擁有時代標簽與智慧結晶。
現今,華夏文明正處在偉大的歷史變化時期,隨著全球化,以及現代化形勢的推動,人們對傳統觀念也產生一定的變化。在當前的建設過程當中,文化遺產存在著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在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與努力之下,國家為護衛文化遺產作了艱辛的努力,推出了遺產保護的各種措施,在增強立法與文化保護措施等方面,獲得了顯著的成效。
2 建設與保護的矛盾
2.1 文化遺產區與當地的矛盾
旅游業的發展使得文化遺產資源的經濟效益明顯化,各級地方政府重視旅游資源,以發展旅游業為突破口,振興地方經濟。這種功利思想往往造成對當地資源的過渡開發與利用,從而與文化遺址的治理和保護單位產生了一定的矛盾,甚至在區域規劃建設上發生沖突。
2.2 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目前,我國文化遺產的發展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是,遺產區域的開發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從政府角度來看,各種經濟利益與遺產保護及周邊環境建設開發之間存在著目標不和諧,同時現有的管理體制又加劇了這種矛盾。
2.3 建設管理與經營的矛盾
經濟的巨大發展,加速了城市建設的沖突過程。當前,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建設規模空前擴大,在不完善的系統控制和管理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著問題。在現代經濟全球化的歷程中,人們隨之走入了一個誤區。在尋求現代化的路途中,單方面地認為高樓林立便是現代化,因此,在如今的建設中片面追求不同的立體美感,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造成了千城一面。所以必須對原有的理論、已有的體系和方法等重新審視。
3 保護、創造與整治
從理論上講,對于文化遺產的建設與保護,要采取“積極保護,整體創造,舊城改造和整治”的方式。
3.1 積極保護
“積極保護”的概念,和普通的遺產保護與發展相同?!胺e極保護”其實并沒有否定先輩們的保護方法,而且我們也尊重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努力和寶貴的貢獻,但也要看轉型模式發展的新趨勢,不僅僅是對傳統建筑的保護,也要對問題的所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化“單個”為“整體”。如洛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必須包括運輸、管理機構、環境等,新老建筑和環境的融合,營造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是積極的創造,而不是被動“保護”。
3.2 整體創造 ,舊城改造和整治
總體看來,新建筑要與所保護的環境在高度、色彩、形態、紋理等方面在可能范圍內達到整體協調,保持秩序的一定性,這就是所謂的“萬物”。例如,洛陽城的規劃,經過四次大型的、系統的規劃與城區擴張,新舊交替,完善了城市規劃體系。傳統的中心建筑,街道,居民,公共建筑,是統一的整體。
4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地域文化發揚
截至2015年6月,我國已審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增至126座。多年來,中國已經在“申遺”、“審批”、保護等相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的蓬勃興盛,人民對歷史文化遺址的關心愈加強烈,然而歷史文化名城不僅只限于各級文化遺產評定的保護名單當中,不可忽視地域文化特色的保護,要創建的文化名城和地域文化保護。
4.1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現以“元上都遺址”為例加以說明?!霸隙歼z址”位于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這是元朝的第一個王城,忽必烈在1256年建立了開平府, 1263年升至上都。作為中國創建最早、歷史最長、模式獨特的、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遺址,體現了元代文化遺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為了更好地申請遺產保護,前若干年把這個地方歷史遺存下來的整體范圍做了次全面清理,使擁有748年之久的歷史古都遺址和環境凸顯于眾人眼前。其游牧與農耕文化融合并蓄的城市模式,在世界的文明史上和城市的規劃設計史上都擁有著獨特地位。這表明,文化遺址規劃與建設、保護與管理只要系統決策準確,以及采取有效措施,就會使得歷史文化遺址,在世界上大放光采,積厚流光。
4.2 發揚地域文化特色
而今,中華文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社會上存在著一種不平衡現象:一方面,是對整個城市化建設熱潮的學術準備不足,人們正在遭遇建筑學術沒能有大的發展、城市的建設水準不高、不能順應時代需求之苦;另一方面,整個社會對城市建設缺乏相應的關注和重視,甚至不把建筑當成是科學和藝術,蒙昧無畏,隨心所欲,任意破壞人文和生態環境,對此建設規劃和管理部門屢禁不止,疲于應付。這種現象為構建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是非常有害的,和新世紀大趨勢背道而馳。
濟南這座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區在明代形成,城南的千佛山和寺建于隋代,有石窟和72名泉,因此它被稱為“泉城”。泉水流入大明湖的北部,城的北面,可遠眺黃河,奇特的天然山川格局,組成這歷史之城的山、城、湖一體化的格局。原本這是濟南獨有也是世界惟一的特色,但不幸的是,“特色”被林立在湖周圍的高樓群給破壞了。
所以我們對于區域文化特色的發揚,要從以下二方面進行把握: ①遺產既不是剛性也不是簡單的收集,而是一種內在的尋求社會創造的過程,必要時予以改造。②因為維護的特點,將不僅僅是簡單的復活舊址,而是體現對新文化構想的尋求。
5 結語
中國是一只雄勁的蒼鷹,它用自己的一雙有力的翅膀加速飛向城市化。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現今城市化規模已增至42%。近年來,城市化的水平保持年均增長率2%。在20世紀末,英國科學家霍爾在《城市文明》(Cities in Civilization) 一書中,揀選西方2500年文明史中的21個城市,在發展良好的文化和城市建設方面,他指出,在城市發展史上有一個非常罕見的“城市的黃金時代”,只有15~20年的黃金時期。然而,霍爾博士由于對中國的歷史了解甚少,所以以上不包括中國,更多的未來取決于我們新的創造以及東方城市的復興。可以說,有很多的機會,去發展“中國城市的黃金時期”,但它不是唾手可得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和農村建設的工作前景廣闊,但任務艱巨,道路崎嶇,不是人為想象的只從西方的“倉庫”拿起一些成果那么簡單。而應該更加意識到“自身”所需補修的科學文化課程,讓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農村建設能夠進一步科學化。期待“黃金時代”,不僅要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注意城市和區域文化,引導城市居民文化增加,最終形成人們的良好生活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馮驥才.文化遺產日的意義[EB/OL].[2006-06-15].http://cnlture.people.com.cn/GB/27296/4475153.heml.在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上的發言,2006.
[2]Peter Hall.Phoenix Giant[M].Publishing House:Cities in civilization,1998.
[3]李成麗.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09(17).
[4]曹詩圖.魯莉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世界地理研究,2009(4).
[5]吳良鏞.論中國建筑文化研究與創造的歷史任務[J].城市規劃,20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