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歡
事業型女性,彰顯著時代精神的現代女性,獨立而又自信,柔情而又堅韌。她們醉心事業,憑智慧過招,以熱忱堅守,于世人質疑的目光中,“肆意”闖蕩自我的精彩。流動于職業女性和賢妻良母兩種身份間,雖兩難抉擇,背負甚多,但她們的追夢之心未曾冷卻,事業于其,是依賴,是希冀,更是信仰。
黃丹楓,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上海市重點學科蔬菜學科帶頭人,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蔬菜學女博士,典型的女性學者,真正的事業型女性。沉浸科研的她,樸實無華,藹然可親,然智慧的蘊藏使其看來優雅而又從容,端莊而又大方。在學術事業中深耕多年,她碩果累累,殊榮不斷,卻依舊心系著科研的奮進、產業的發展,她于蔬菜研究的那份鐘情、那份堅定,注定是一輩子的。
記者: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蔬菜學女博士,您是如何與蔬菜結緣的?又是基于哪些緣由選擇以蔬菜研究為終身事業?
黃丹楓:我與蔬菜的因緣,緣自中學畢業后上山下鄉的經歷。在親眼見證了國內傳統農業落后的生產方式后,不由萌生了改變農業技術落后的想法,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發展農業機械化,也成為了我學農的根本動力。恢復高考制度后,我便毅然而然地選擇了農業學科,由此,三十年如一日,我與蔬菜生產技術、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能夠從事一項為百姓生活服務、融入自然生態的工作,于我而言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蔬菜的質量安全,不僅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重要內容。同時,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約60%的蔬菜產自中國,同時我們也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蔬菜消費群體,這足以讓農業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在蔬菜的產業發展、技術進步方面,中國都應該起到引領創新的作用,這給予了我選擇以蔬菜研究為終身事業最大的激勵。
記者:您在蔬菜設施園藝技術研究領域里深耕許久,可否與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您多年來取得的成果?
黃丹楓:蔬菜設施園藝領域充滿了探索和創造的空間與機會。1992年,我在西南農業大學完成了“魔芋細胞分化與繁殖技術”的博士論文后回到上海工作,正值溫室工程和設施蔬菜領域發展的大好時機。之后我陸續主持和承擔了工廠化育苗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設施農業精準作業技術國家“863”計劃項目、作物與環境生長模擬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蔬菜質量安全、工廠化育苗等多項上海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上海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等。
此外,在國家和地方多項農業科研計劃項目的支持和資助下,我在園藝植物營養生理、蔬菜作物精準作業技術、蔬菜工廠化育苗、陽臺蔬菜等研究領域形成了農工交叉的研究特色,期間“土壤作物信息采集與肥水精量實施關鍵技術及裝備”、“都市型設施園藝栽培模式創新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等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創新集成及產業化示范與推廣”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蔬菜質量安全信息化技術研究與應用”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學科建設方面,主編了《現代溫室園藝》、《工廠化育苗理論與技術》、《觀賞蔬菜》等學術專著。此外,我們課題組還在New Phytologist、Hortscience、Scientia Horticulturae、園藝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
記者:據了解,您曾赴荷蘭瓦格寧根大學交流學習1年,荷蘭的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狀況如何?您認為國內與其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黃丹楓:作為訪問教授,我在荷蘭瓦格寧根大學交流訪學一年,收獲頗豐。荷蘭有著國際上最先進的設施園藝技術,完善的蔬菜等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設施設備完備、生產過程精準、產量質量有保證;荷蘭農業的從業者,既有父輩的種養殖經驗,又有專業的知識背景,同時還接受持續的繼續教育,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設施蔬菜的質量安全;從技術層面上來講,荷蘭設施園藝產業的數字化和精準作業,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核心內涵;其全產業鏈的集約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與設備的同步,技術與經濟的融合,生產與市場的協同,生產與生活的交融,這一切都促成了荷蘭的園藝產業領先于世界。
相對而言,我國設施蔬菜的生產規模、生產方式、自然條件等,都要比荷蘭的情況復雜得多,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但整體上來說,荷蘭設施園藝的發展對我國而言很有借鑒意義,其設施園藝技術的自動化、機械化方面,非常適合我國經濟發達的都市農業區域學習;其對溫室的環境控制、主栽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環境與作物的協同管理、溫室生產的綜合決策等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也非常值得我國蔬菜科技工作者深究。我們應該在農業教育、農業科技和農業產業等方面加強與荷蘭的全面合作,以快速提升國內設施蔬菜生產和科技教育水平。
記者:通過您多年對國內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研究,您認為目前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以您的專業角度來看,應該采取哪些對策?
黃丹楓:我國設施蔬菜產業問題的首要問題即作業機械化,目前國內情況并不如人意,應該加強設施蔬菜關鍵生產環節園藝機械的研發,形成從耕整地、播種、育苗、定植、灌溉、噴藥,到采收、加工、包裝的全套智能農業機械,并以農機與農藝技術研發相結合,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其次,國內的蔬菜質量安全一直令人堪憂,在此問題上,應綜合運用種質資源創新、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加強全產業鏈的過程控制,將蔬菜產品的衛生安全、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生態安全都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
蔬菜生產與供應信息不對稱、市場營銷信息滯后、菜農收入不穩定等問題同樣普遍存在,于此應以政府政策為助力,企業資源共享、科研技術支撐為手段,通過采用物聯網的蔬菜產業發展模式,發揮市場預測、數據分析、智能管控、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設施蔬菜生產企業的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益,滿足不斷發展的蔬菜市場需求。
記者:身為蔬菜科技工作者的同時,您也是一名桃李滿天下的蔬菜學教育者,您認為農學專業學生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的專業素質?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對素質要求又有何不同?
黃丹楓:農科學生的素質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是教育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中國是農業大國,用著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20%的人口,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保障農業的產量、質量及生態安全是頭等大事,于此農科學生要銘記于心,并為此付出自己的心力。
校園時代,是人生最美好、最有創造力的階段,學生不應虛度了這段光陰,而要不斷地充實自我。對于專業課程設置,在前期要加強數學、數理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方面的基礎訓練,即寬口徑、厚基礎;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更應培養的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經濟的融合發展和農業的跨界經營,未來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應該具備將先進制造、信息技術、管理科學等與農業農藝技術相融合的能力,如此才能承擔改變現狀的重任,感悟現代農業的魅力,體會科學創造的愉悅;而對處于博士階段的農科學生而言,閱讀和研究的興趣培養則更為重要,希望所在,興趣所在,才是創造力之所在。
記者:作為一名優秀的女性學者,您認為自身在科研教學事業與家庭生活這二者之間的平衡把握上表現如何?您認為相對于男性學者,女性學者在科研道路上是否走得更艱難?為什么?
黃丹楓:中國的女性學者,要想同時擁有家庭和事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非常包容和理解的愛人,在這一點上我很幸運。除此外,就是女性學者對于事業必須投入非一般的熱愛,以至于自愿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一些對于女性來說非常重要的東西,而且這種犧牲最好能得到家人的諒解與支持。
相對于男性學者,女性學者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艱難,這是毋庸置疑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是因為中國社會給女性打上了承擔主要家庭責任的標簽;其二,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在教學、科研的重擔和家庭生活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女性學者時常需要做出兩難的選擇,甚至是放棄;其三,在思維方式、研究思路等方面,女性學者也會面臨不同的挑戰。
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照顧家庭、相夫教子,也是社會和睦及發展的重要需求。女性想要同時兼顧家庭與事業,在選擇走上學者道路之前,必須先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然后盡力尋求兩方平衡,并爭取愛人與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剩下的就是無怨無悔地去追求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