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莉 李海榮 王元國
富民縣地處滇中地區,境內山嶺和盆地相間,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4%,屬典型的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8℃,年無霜期長達245 d,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能滿足茭白生長對溫度的需求。茭白是富民縣具有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水生蔬菜品種,茭白栽培主要分布在款莊、東村、散旦3個鎮,該地水資源豐富,水質純凈,無“三廢”污染,適合發展水生蔬菜產業,茭白常年種植面積330 hm2。在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于當年10月下旬定植,進行常規露地栽培,第2年4月中下旬至9月采收,能及時填補市場空缺。生產的茭白采收期長,肉質莖粗壯,呈紡錘形,表皮光滑、潔白,肉質細嫩,口味鮮甜,纖維含量少,俗稱 “雞腿茭瓜”,深受消費者青睞,2009年獲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2012年1月獲農業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當地農民栽培茭白歷史悠久,在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并形成一套具有地方特色和符合綠色食品生產要求的栽培技術,現將該技術簡介如下。
{1} 產地環境要求
選擇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水、土、氣符合綠色食品蔬菜生產要求的基地,要求地勢平整、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排灌便利、保水性好、土層深厚、含有機質的黏壤土或壤土,提倡水旱輪作或與蓮藕、慈姑等水生蔬菜輪作,忌多年連作。
{2} 整地施基肥
前作收獲后,清除田間雜物,深耕曬垡。不能排水的低洼田塊,可帶水翻耕。定植前10~15 d泡水翻耕耙平,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0~2.5 t,普通過磷酸鈣40 kg、 硫酸鉀10~15 kg或三元復合肥50 kg,將肥料翻耕入泥,保持3~5 cm水層,做到田平、泥軟、水淺,同時要加固田埂,達到保水要求。
{3} 選種和留種
為保持茭白種性,提高結茭率、產量和品質,需每年嚴格選種,采取分株繁殖。在茭白采收期選留母株并做好標記,要求株高中等,長勢健壯,葉色相對較淡,整個株叢結茭多而整齊,無雄茭、灰茭及混雜的變異茭,肉質莖大、莖稈扁平、結茭部位低、無病蟲害、具本品種優良性狀的茭墩作第2年的種苗。待茭白地上部枯萎后,割除地上部分,在大田定植前1~2 d挖出留種用茭墩,用刀切成定植用的小茭墩,小茭墩應有1個以上老薹管,切好的茭墩應立即定植,不能及時定植的應置于水溝、水塘邊或水田中保存。從外地引種的種苗,運輸過程中要注意保濕。
{4} 適期定植
茭白萌發始溫5℃,適溫15~20℃,植株分蘗適溫20~30℃。當地定植適期為10月下旬,行距90~100 cm,穴距40~50 cm,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增加植株有效受光量,提高光合效率,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病蟲發生。定植深度以老薹管和根系入土不上浮為宜。若栽插過深,大量消耗種墩的養分而長根,分蘗不旺。
{5} 加強田間管理
與其他禾本科植物類似,因為茭白莖稈較低節位上的分蘗生長期長、長勢健壯,容易形成肉質莖而成為有效分蘗。因此,在栽培中,應通過加強田間管理,促進分蘗早發、多發,增加有效分蘗的數量。在進入分蘗期以后,加強肥水管理,改善植株間通透性,有利于減輕病蟲害,促進肉質莖膨大,進而增加茭白產量和品質。
?藎 水位調節
茭白生產上采用淺水栽培,水深大多控制在30 cm以內,應根據各生長階段和季節嚴格掌握水層深度,如果水位過深,茭白植株薹管節間變長,分蘗減少,結茭部位增高。定植期到萌芽分蘗期氣溫低,為提高土溫和水溫,促進根系生長和萌芽,白天灌淺水3~5 cm,夜間灌深水10 cm。當寒潮來臨時應適當深灌,防寒護苗。隨著茭白分蘗的發生,水層逐漸加深,分蘗后期至孕茭期水層保持在20 cm左右,能促進茭白膨大軟化并防止肉質莖發綠,提高產品質量。采收期水深10~15 cm為宜,能降低空氣濕度,減輕病蟲為害。
?藎 合理追肥
茭白定植7~10 d后,萌芽期每667 m2施尿素10~20 kg或腐熟人糞尿1.0~1.5 t,以促進根系生長和萌芽。進入分蘗中期,為保證第一分蘗的健壯生長和萌發第二分蘗,形成更多的有效分蘗,提高茭白產量和品質,要重施分蘗肥和增施硅鈣肥,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50 kg、硅鈣肥50 kg或腐熟人糞尿1.0 t。孕茭期每667 m2施尿素20 kg、硫酸鉀5 kg或腐熟人糞尿2.0 t。在每次追肥時,要先放低水位,然后順行撒施,第2天才能復水,以便讓肥料溶入土壤,利于根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為延長采收期,要追施速效肥,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硫酸鉀5~8 kg,以促進肉質莖膨大,提高單產。
?藎 耘田除草
從茭白定植成活到植株封行期間,結合追肥進行耘田除草,以人工除草為主,每8~10 d 1次,共2~3次,以人工薅鋤為主,用鐵齒耙在茭叢間疏松泥土。通過耘田,增強土壤通透性,提高土溫和肥料利用率,促進茭白分蘗早生快發,增加有效分蘗。
?藎 去雜去劣
在茭白生長期和采收期,及時去除過密的無效分蘗和弱苗,出現的雄茭、灰茭及劣變株應連同地下根狀莖及時挖除。同時,除去植株上的枯黃老葉和病葉,以提高田間通透性,減輕病蟲為害,促進孕茭生長。
?藎 病蟲害防治
茭白的主要病蟲害有胡麻葉斑病、紋枯病、瘟病、銹病、稻瘟病、蚜蟲、螟蟲等,一般多年連作、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差、長期灌深水、偏施氮肥、植株生長不良等情況下易發生病蟲害,應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2~3 a,選用抗病品種和無病種苗,加強田間管理,科學合理灌溉和施肥,提高植株抗逆性。在病蟲害發生初期,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化學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并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的管理規定,確保茭白產品質量安全。防治胡麻葉斑病可選用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400倍液,同時兼治茭白瘟病;防治紋枯病可選用5%井岡霉素水劑1 0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茭白瘟病、銹病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25%丙環唑(敵力脫)乳油
3 000倍液;防治蚜蟲可選用3%啶蟲脒乳油2 000倍液、10%煙堿乳油800~1 000倍液;防治螟蟲可選用Bt乳劑2 000倍液、90%敵百蟲晶體1 000倍液。進行化學防治時要注意農藥交替輪換使用,每隔7~10 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
{6} 適時采收
當茭白孕茭部位明顯膨大、葉鞘裂開1.0~1.5 cm、肉質莖露白時,要求及時采收,否則茭白易老化,養分消耗過多。由于茭白采收期不一致,在采收時要注意不要損傷鄰近幼茭。采收后從茭白眼處切除葉片和薹管,同時要避免將肉質莖暴露在空氣和陽光條件下,否則表皮變綠或發紅,使商品價值大大降低,清洗分級包裝后上市。收獲完畢后及時清潔田園,深翻土壤,減少越冬菌(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