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旅游業已經進入以個人游、自駕游為主的全民旅游階段,傳統的以景點為主的旅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隨著旅游進入普通大眾的生活,存續多年的“景點旅游”模式開始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已超越傳統旅游的范疇,其有助于消除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性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全面提升全國6.7億農業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拉動國內消費,發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堪憂
國家旅游局提出在3年的時間里使全域旅游覆蓋600個縣,在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安排中,明確指出要以市、縣地方人民政府為主體,并在考核指標中明確規定了“旅游從業人數占本地就業總數的比重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達到本地常住人口數量10倍以上、當地農民年純收入20%以上來源于旅游收入”等標準。由此可見,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全域旅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區域旅游質量的優劣,是由整個區域的綜合環境決定的,這就要求實現景區內外的一體化,也就是說,人人代表旅游形象,處處體現旅游環境,一個行政區內的所有人都是旅游的建設者和參與者。但是,鄉村旅游質量的提升卻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經過廣泛調研,我們發現目前我國鄉村旅游在住宿、餐飲、康樂設施、衛生狀況和服務質量方面普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和不足。鄉村旅游的經營者以頭腦靈活的本地農民為主,另有少量外來的酒店經營者,從業人員中女性居多,年齡跨度大、思想認識落后、品牌定位趨同,產品形式單一、缺少鄉村文化內涵,管理水平和服務意識欠缺,缺乏適合農家樂持續發展的營銷和管理技能,無法滿足各類旅游者的全面需求,更無法滿足“喚起歷史記憶、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等高層次的旅游需求, 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迫在眉睫。
自2011年起山東省旅游局牽頭系統化地開展了鄉村旅游教育培訓工作。全省15個地市1865名基層鄉村旅游管理及從業人員參加了鄉村旅游專題培訓,之后,面向全省縣級鄉村旅游骨干、全省旅游強鄉鎮業務骨干、全省旅游特色村業務骨干和全省“好客人家”農家樂經營管理人員,開展了大規模的培訓,培訓內容涉及食品安全、禮儀訓練、旅游管理和營銷等方面,年培訓人數為4000人。在鄉村旅游大發展的形勢下,我國其它旅游大省也都開展了類似的培訓,在普及旅游常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培訓的行政指令性特征明顯,在具體受訓人員的調研和課程設置以及考核方式方面都有些流于形式,培訓的實際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創新“立體交叉式”鄉村旅游培訓體系
全域旅游的發展,有利于推進整個地區協調發展、提升發展質量。鄉村旅游作為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全員培訓必不可少。世界各國在發展鄉村旅游時,都注重職業人才的培養,提高居民文化素質。如美國《史密斯-休斯法案》中規定,美國公立學校必須開展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從法律層面保證了農業人才的培養。針對我國鄉村旅游培訓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需建設“立體交叉式”鄉村旅游培訓體系。
所謂“立體交叉式”培訓,就是通過集中面授、網絡教學、資源共享、送智下鄉、在線答疑和網上考核等形式,利用互聯網優勢,在培訓教師和鄉村旅游從業者之間建立起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培訓通道,增加學員靈活學習的機會,使得各類學員都能按需學習,切實提高鄉村旅游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一)構建“立體交叉式”鄉村旅游培訓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國的鄉村旅游人才培訓面臨基礎薄弱、涉及面廣、內容繁雜、時間靈碎、考核流于形式、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各級政府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文化素質和服務意識依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因此培訓方式的創新迫在眉睫。建立“立體交叉式”鄉村旅游培訓體系需要政府的支持、從業人員的積極性、經費來源、軟件和硬件的配備等各項條件的支撐。
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個行政區的全體居民和所有窗口單位都變成了服務者,他們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通過分類調查,我們發現鄉村旅游住宿和餐飲管理者對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脫貧致富有著急切的愿望和渴求,96%的受訪者認識到自己在旅游文化知識、操作技能和管理方面急需指導和學習;但是其他行業的人員,包括旅游一線對客人員,普遍認為旅游培訓與己無關,這種現象說明,把大家組織起來集中面授的辦法只對中小管理者有吸引力,受眾面太窄。
從政府方面來看,以山東省為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旅游和旅游人才培養工作,近幾年對旅游培訓的專項經費支出也不斷增加。省、市、縣三級鄉村旅游培訓已經連續開展了6年,也培養出一批旅游服務與管理人才,這說明政府對鄉村旅游人才培養是大力支持的,也有經費保障。
當前,選派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到各級各類學校集中面授培訓的形式已相對成熟,而依托互聯網的網絡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還是個空白。從軟硬件設施來看,當前我國互聯網的覆蓋率足以滿足城鄉在線學習的要求,此外,各職業院校旅游專業的主干課程基本建成了精品課程,有的甚至已經建設了云課程、微課程甚至是慕課,目前這些課程資源沒有得到整合,散落在各個學校網站上,只要政府牽頭,組織專家篩選出優質旅游知識、素養和管理類課程,搭建鄉村旅游培訓網絡資源平臺,就可以使各類從業者獲得網絡學習資源,政府可聘請專業教師在線答疑、完善網上考核系統,并制訂相應的制度,要求各類從業者獲得相應科目的網絡學習合格證,以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建設集中面授和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相結合的立體交叉式鄉村旅游培訓體系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立體交叉式”鄉村旅游培訓體系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充分發揮集中面授培訓的作用,培養鄉村旅游骨干人才。由政府牽頭,旅游院校實施的鄉村旅游培訓工作經過幾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培訓體系,在師資選拔、課程內容選取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已經相對完善和成熟。對于學習者來說,集中的脫產培訓對于他們開拓眼界、師生交流和信息溝通等方面的作用顯著,對于旅游骨干人員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
2.以人為本,搭建網絡學習平臺,完善學習內容和考核模式。鄉村旅游培訓有其自身的特點,大部分相關從業者沒有脫產學習的時間,也缺少培訓意愿,他們自身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因此需要設定一定的從業門檻,引入職業資格和行業標準與規范。政府應鼓勵所有旅游相關從業人員參加多種形式的培訓,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上更要結合他們的特點,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教學難度比較符合這類學員的學能,可以篩選人文歷史知識、技能操作、禮儀規范和管理知識等方面的課程,結合當地的歷史、地理和文化,搭建主干課程平臺,培訓的內容不貪多,不求全,但應注重系統性,由淺入深,注重實用性和可接受性。鄉村旅游培訓的在線練習和考核可以采用慕課的形式,但是應側重實用性,減少知識性考查,增加案例分析等實踐能力的考察,力求將培訓落到實處,使得接受培訓的人員能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管理、經營和服務工作中去。
3.集中培訓和網絡學習相結合,構建立體交叉的培訓體系。可利用旅游淡季集中組織脫產強化學習;平時采取網絡教學和線上線下指導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師在線答疑,同時定期安排專家學者送智下鄉,開展1對1 實踐指導,解決實際經營中的問題;鼓勵旅游專業大學生深入農家,在環保、法規、旅游安全和衛生等方面進行志愿宣講。線上線下學習相互支撐,靈活機動地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4.保證質量,持續發展。以往的鄉村旅游培訓,普遍存在著重培訓輕考核的問題,只要學員按時出勤,就可以順利結業,對培訓的質量缺乏約束。全域旅游背景下,人人都是旅游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是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培訓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教學,都應該研究科學的考核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遵從實用性,階段性和可操作性原則,使得鄉村旅游培訓落到實處,物有所值。人才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立體交互式培訓體系的建設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各級政府、多所旅游院校通力合作,學習者也需要接受督促和管理,各個環節都要進行長期不懈地努力,切忌虎頭蛇尾,這對于加強教育管理,促進鄉村旅游培訓的后續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
三、結束語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為先導和主線,實現城鄉統籌和產業聯動的發展模式,它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同時也倒逼鄉村旅游開展一場重大變革,人員素質的提升是這場變革中的重要內容。鄉村旅游人才的培訓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進行綜合改革與創新,并制定科學的培訓體系,本文提出了建設“立體交叉式”鄉村旅游培訓體系的構想,在整合教學資源,建設鄉村旅游慕課及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索,以期讓更多的鄉村旅游從業者靈活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各地旅游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崗位要求,指定各類從業人員通過相應科目的在線考核,持證上崗,成為有知識、會技能、高素質的新型旅游職業農民,突破短期培訓難見效,長期培訓不現實的困境,切實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鄉村旅游的質量,保證全域旅游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