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瑩 李美云

【摘要】隨著城鎮化發展加速,許多村落都面臨破壞、衰落的困境。鄉村旅游的興起成為舊村落發展的新思路,然而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正在起步階段,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問題。村落活化是基于遺產活化、建筑活化的基礎上提出的,旨在開發的過程中強調資源的再利用,在保護的同時得到新發展,最終實現村落可持續發展。本研究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考察以及專家訪談的方式,以香港荔枝窩村為例,探索村落活化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應用,歸納出荔枝窩村活化模式及其特點,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村落活化;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5.011
一、研究概述
(一)鄉村旅游概述
國內外學者對“鄉村旅游”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王兵對鄉村旅游的定義,“鄉村旅游是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活動及傳統的民俗為資源,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度假為一體的旅游活動”[1]。此定義對鄉村旅游資源以及鄉村旅游活動形式進行了界定,發展鄉村旅游,其旅游資源以“農業”為主線,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活動,構成了鄉村的“農”性。
王素潔、劉海英把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因總結為經濟動機、社會文化動機、政治選擇策略[3]。何景明和李立華把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因歸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2]。何紅認為鄉村旅游的演進,是基于旅游者對綠色、自然以及休閑的需求。Thompson研究了日本某鄉村,表明現代維系鄉村生活方式、維護地方傳統、增強地方認同感,是當地村民從事鄉村旅游的主要動機[4]。
從“鄉村旅游”的旅游資源、旅游形式,以及發展動機來看,現代“鄉村旅游”,是在具有“農”性的資源上,為游客提供休閑康樂、科研、教育的活動,同時扮演著文化傳承、村落保護的角色。然而,國內鄉村旅游發展及研究正處于探索階段。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眾多問題,比如鄉村旅游資源被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同質化等問題。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值得更深刻的探索。
(二)村落活化
“活化”源于英文詞語“revitalize”,“adaptive use”,rejuvenation等,通常被理解為“再利用”,“調整式使用”。“活化”即通過修葺、改造,轉變老舊建筑的用途,結合新發展的要求挖掘老舊建筑的內涵,并賦予新功能,言之為“活”,最終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村落文化的延續。
香港政府在2007年至2008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推出“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以下簡稱“活化計劃”),作為政府文物保育政策一系列措施的主要部分,并于2008年2月及2009年8月推出計劃的第一期和第二期。“活化計劃”賦予了老舊文物建筑新的生命,實現了文物得到保護并重新被使用,保留了歷史的印記,也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重要途徑。
目前,“活化計劃”主要應用于單體建筑,鮮見于遍布歷史建筑的古舊村落。然而,“文化喪失”[6]是現在村落發展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建筑被拆建改建,新建筑與傳統村落的布局在尺度上、形式和布局上都不相協調。村民遷往城區,傳統村落原有的風土人情被支離破碎。如何在發展中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這是村落發展的一大挑戰。王路[6]提及村落發展哲學,即在村落發展的過程中,強調對村落價值、資源特色以及發展現狀作深入的評估,進而制定全面的村落發展模式——理想模式。
隨著鄉村的不斷膨脹發展,新建筑、新村落景觀已經取代傳統風貌,學者對古村落發展寄以廣泛關注,在村落發展哲學的基礎上,逐漸引入“活化”這一概念。針對有形文化遺產,“活化”是使其從靜態保護轉化為更新再利用的過程,是一個可視化、再現或重演的過程,這個過程使得遺產派生出旅游價值 [7]。
因此,古村落活化是指在一些尚未被公眾廣泛進入的古村落地區,遺產保護與當地社區發展之間的矛盾被解決,且古村落的傳統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繁衍的過程和結果。[7]村落活化能夠提升鄉村資源的旅游屬性,提高鄉村的吸引力,自然地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產品,突出鄉村的“農性”。
二、荔枝窩村的活化模式
(一)荔枝窩村的概況
荔枝窩村地處香港新界東北,毗鄰船灣郊野公園及印洲塘海岸公園,區內風水林被劃定為特別地區,是香港特區政府劃定的五個特別地區之一。荔枝窩背枕吊燈籠山嶺,村旁有溪流,擁有風水林、紅樹林和泥灘多種的生態景致,生態物種豐富。荔枝窩風水樹林茂密,當中更擁有熱帶雨林的景象。
2005年,政府分階段展開荔枝窩自然步道的改善工程,在村后和銀葉樹林中鋪設木棧道,并定出16個自然文化景點和解說牌,再沿路設有60個樹牌,介紹村落文化和自然生態。荔枝窩村亦是香港典型的客家村落,村內有傳統客家民居、祠堂,大部分傳統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逐漸受到破壞。每逢節慶,原居民都會返回到村落舉行慶典,保留客家人的傳統習俗。然而,大部分當地原居民的后代已經不了解客家習俗、語言,客家文化在荔枝窩村日漸消落。
由于荔枝窩村地理位置偏僻,只能繞過山路徒步進入,或者靠輪船抵達,原居民都早在80年代就陸續前往市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當地的自然資源得以保護。近年來,不少戶外愛好者熱衷于到荔枝窩郊游,感受當地自然風光,享受舊村落的淳樸。因此,荔枝窩聲名大噪,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甚至一度被地產開發商相中。但是,在當地社區、非政府機構以及科研機構的組織下,荔枝窩村成為香港舊村落活化的試驗地。
(二)荔枝窩村的“活化”構想
荔枝窩村“活化”項目發起者是非政府機構香港鄉郊基金,由綠田園、香港大學以及當地居民等輔助支持。本研究結合了實地考察,采訪了該項目的主持者林超英教授,他表示荔枝窩村的活化將成為香港其他傳統村落發展的先導,甚至成為內地村落發展的模板。談及荔枝窩村的活化構想,林教授強調荔枝窩村的活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強調不同的任務。簡要歸納,如圖1:
1.活化村落景觀。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傳統建筑都失去昔日的特色,因此第一任務就是先從村落外貌上恢復,特別對有特色的建筑加以修復保護。其二,村落景觀不局限于傳統建筑,更要突出其農耕風貌。以綠田園為主導,在香港大學科研團隊的指導下,恢復荒廢多年的農田,開始種植水稻等當地特色農作物,成為市民回歸鄉野的目的地。
2.恢復村落人文景觀。村落活化是賦予傳統村落新生命的過程,原有的村落構建注入新元素而被重新利用。在上一階段村落風貌恢復的基礎上,吸引本土藝術家進駐,把原有的村民建筑改造為藝術畫廊、創意工作室等,豐富村落的文化色彩。
3.再現村落生活景象。村落活化的最終目的不是改變其原有的生活形態,而是加入現代的元素重現其生活景象。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發展,荔枝窩具備一定旅游吸引力,但是缺少了原居民,也就缺少了最鮮活的元素,也就失去了村落的原真性。這一階段致力于引導村民回遷,喚起村民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參與村落的重建過程中,傳揚村落風俗,成為自給自足的、具有活力的客家生態博物館。
4.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在前三個階段的建設下,荔枝窩基本恢復了昔日面貌,通過耕作、藝術創作以及村落旅游發展,為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效益,并留住村民,傳承當地文化,達成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動態平衡。
目前,荔枝窩的活化工作仍處于第一階段,經過兩年的耕作,當地的農耕景象基本恢復,而村落建筑也在修葺利用中。
(三)利益相關者的協作模式
1.利益相關者。Simpson[5]提出了Community Benefit Tourism Initiative,即CBTI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涉及4個利益相關者;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外來企業作為主導,同時有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當地社區的參與。荔枝窩村“活化”項目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是當地社區、非政府組織、高等院校以及政府組織。
項目發起者是非政府組織香港鄉郊基金,主要負責項目籌措、整體規劃以及資金籌集。輔助機構有綠田園、香港大學,綠田園是綠色環保組織,主要負責農田耕作;香港大學團隊負責監測荔枝窩的自然生態情況,為農田恢復提供科學依據。當地社區居民提供租地租賃,以出租的形式將荒廢的農田交由項目組織機構。政府在活化項目中,提供政策支持以及意見指導。如圖2。
2.協作模式。從圖2可見,在荔枝窩活化的過程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利益相關者。其中主導者是非政府組織,獨立于政府體系而具備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質,承擔一定公共職能,具備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以及志愿性。
非政府組織作為村落活化的主導者,更容易獲取當地人的信任。林教授在訪談中表示,項目推進過程中最激烈的矛盾就是土地矛盾。香港鄉郊基金作為非政府組織在進入荔枝窩時也遇到阻礙,原居民對于外來者有高度警惕心,特別是涉及土地問題,因當地居民不愿荔枝窩村被開發成為大型游樂場。可見,原居民對荔枝窩村有一種歸屬感以及保護的欲望。基礎此,林教授作為項目代表人,并因個人良好的公眾形象,多次與原居民洽談,最終達成了租地的協議。
非政府組織作為村落活化的主導者,促進村落良性發展。香港鄉郊基金獲得社區的支持,關鍵是與當地人有一致的發展愿景。原居民不希望荔枝窩村北外來人占領,不愿其過度開發利用。香港鄉郊基金的項目宗旨是可持續發展,恢復昔日淳樸的生活景象。
其次,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更得益于其他輔助的組織機構。綠田園是非牟利組織,聯合高校科研組織,活躍于社會各層面和各領域。它們在項目推進中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并且能有效的降低項目成本,保證項目進展的速度和質量。
最后,政府在整個項目中扮演的角色是支持者,再這中協作方式下,減少了政府的投入,更大地發揮公眾的作用。這種協作模式中,主要的利益相關者不涉及企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村落活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商業化。
三、荔枝窩的“活化”特點
(一)重“農性”,去商業化
鄉村旅游資源以“農業”為主線,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活動,構成了鄉村的“農”性。村落活化是村落古跡、傳統習俗被延續、再利用的過程,荔枝窩村的活化計劃突出古村落原有的韻味——“農”。農耕是村落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是村落自給自足的重要產業,因此村落活化必須要突出其“農性”。
村落“農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農耕景象,恢復耕地。耕地的恢復,能再現昔日的村落景象,同時能吸引都市人回歸鄉野,體驗農耕樂趣。另一方面是農耕文化,荔枝窩村是香港古老的客家村落,有獨特的村落耕作文化,通過展示、體驗的方式向公眾傳播荔枝窩村的農耕文化。
荔枝窩村的活化中,利益相關者的協作模式以非政府組織為主導,決定了該項目的公益性、非營利性。此外,在不同發展階段,并沒有強調荔枝窩村的商業化發展,沒有建設過多的商店、飯店、景點作為旅游發展的吸引物。而是,通過恢復村落景象,吸引游客、藝術家以及原居民,從本質上提升了荔枝窩村的旅游屬性。因而,當地鄉村旅游的興起是村落活化過程中的產物,自然而然形成。
(二)多利益相關者協作
國外學者Waligo[8]等人對可持續旅游中利益相關者的限定,主要涉及八個利益主體,包括投資開發商、居民、政府、綠色團體、雇員、部門主管、教育機構以及游客。基于對眾多利益相關主體的考慮,Waligo[8]等還提出了MSIM(The multi-stakeholder involvement management)系統,旨在促進利益主體間的協作,以實現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
從荔枝窩村的利益相關者協作模式看來,多重的利益相關者達成互動協作的模式,關鍵是充分發揮了非政府組織、非牟利組織的作用。非政府組織具有公益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獲取當地社區的信任。同時,非政府組織在多重利益相關者中發揮著平衡的作用,調節各方的矛盾,特別是緩解土地矛盾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社區居民在村落活化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荔枝窩村的原居民對村落土地、建筑有使用權,他們的配合與支持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促進活化計劃的順利進行。在這樣的協作模式下,村落活化以及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利益相關者形成一種良性的利益關系,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三)可持續發展性
從經濟層面,村落能實現自給自足,維持長遠的發展。旅游吸引物的形成是村落活化的成功標志。荔枝窩的活化中,重視村落的良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村落就像一個生態系統,必須具備無機環境、生物群落才能夠循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就是村落的無機環境,而耕作者、回遷的原居民以及藝術工作者就是生物群落里面的生產者,游客就是這個村落的消費者。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研發農耕產品以及發展鄉村旅游將成為回遷的原居民以及藝術工作者的經濟來源,村落的活化維護不需要后續資金,回遷的原居民不再需要政府“救濟”。
從文化層面,村落活化過程中衍生的旅游價值,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保障。活化過程中興起的鄉村旅游,能吸引回遷的原居民,主動成為荔枝窩客家文化的傳承者。也得益于旅游的發展,喚起原居民的文化歸屬感,主動傳承和發展當地文化。
四、結語
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的過程,很多村落面臨著發展與保護的問題。然而,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出現“千村一面”的現象,村落的特色沒有被激發,過度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從而使村落逐漸失去旅游發展能力,古村落面臨保護與發展的問題。
荔枝窩村的“活化”計劃為解決村落保護與發展這一矛盾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思路。“活化”的過程強調漸進性,重在挖掘村落的“農性”而強調“去商業化”,恢復傳統村落景觀并加入時代元素,從而使老舊村落獲得“新生”,是實現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荔枝窩村“活化”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協作模式,有效地解決了鄉村旅游發展中土地矛盾。土地矛盾歸根到底是利益相關者利益的競逐,在政府和開發商主導的鄉村旅游發展中,社區居民缺乏參與,激發了開發者與社區之間的矛盾。荔枝窩村的“活化”中,非政府組織作為主導,與社區居民溝通,緩解開發與當地社區的矛盾,促進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荔枝窩村的“活化”模式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可持續、可循環的良性發展模式,多利益相關者的協作模式強調了非政府組織在“活化”計劃中的溝通作用,有效地解決發展與社區居民利益矛盾。總而言之,荔枝窩村的“活化”計劃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14(2):38-42.
[2]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
[3]王素潔、劉海英:國外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旅游科學,2007,21(2):61-68.
[4]Thompson C.S.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 31(3):580-600.
[5]盧小麗.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熱點-近20年文獻回顧[J].資源科學,2014,36(1):0200-0205.
[6]王路.村落的未來景象——傳統村落的經驗與當代聚落規劃[J].建筑學報,2000,25(11):16-22.
[7]謝治鳳.論旅游導向型古村落活化途徑[J].建筑與文化,2015(8).
[8]Waligo M. Victoria, Clarke Jackie, HawkinsRebecca.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tourism: Amulti-stakeholder involvement management framework [J].Tourism Management. 2013:342-353.
Research on Revitalizing Heritage Villages in Promoting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Lai Chi Wo Village
GUO Kaiying; LI Meiyun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0)
Abstract: Most rural areas are destroyed and dissolved in rapid urbanization, while rural tourism is sense to be a new way to those places. However, rural tourism develops in the early stage in China, so that there occurs to problems of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revitalizing is applied to buildings renovation and heritages protection, which reuses and recycles, as well as lives old constructions. By desktop researching, filed studying and interviewing, this paper aims at studying the concept of revit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cooperation of stakeholders with the case of Lai Chi Wo. Finally, this study sums up the application of revitalizing in rural development, which can afford a lesson to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s: Revitalization; Rural Tourism; Stakeholder